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辛亥革命网 2012-02-01 00: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红军 陈金龙 查看: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成为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建设现代国家的重要开端。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辛亥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只有传播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问题,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辛亥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主义的引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奏。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开始接受西方社会主义,并试图将其引入中国革命实践之中,国内一些报刊开始登载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孙中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拥护者、传播者,也是最早将社会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者。但此时社会主义传播者的成分复杂,大多数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只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学说或知识来介绍,有的甚至作了有意或无意的歪曲理解与宣传,没有也不可能把社会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来介绍。尽管如此,社会主义的引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了铺垫,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奏。
辛亥革命打破文化专制局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文化氛围。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封建主义对于国民的思想禁锢和束缚被解除,由此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和文化革新的局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认为“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经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式微,各种新思潮纷纷涌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营造了文化氛围、准备了文化空间。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对文化专制局面的破除,就没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育社会土壤。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样缘于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社会开始解体,现代社会亟需建构,而现代社会建构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特别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日渐壮大,产生了政治参与的要求。工人阶级要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发挥领导中国革命、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一社会需要传入中国的。
可见,辛亥革命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可能,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必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辛亥革命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就政党而言是中国共产党,就群体而言包括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人民群众。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先进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和人民群众的觉醒,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自觉担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前途等重大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的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的成长。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或第一代领导人中,有不少是从辛亥革命中走出来的,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朱德等,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受到了辛亥革命的熏陶,辛亥革命对其世界观转变、人生道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具有直接或间接参加辛亥革命经历的人数约占1/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凭借其非凡的历史洞察力与现实感召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提出者与主题的确立者、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把握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者与诠释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偏差的纠正者。
中国共产党领袖群体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