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张元济的出版活动与出版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2-02-20 00:00 来源:《新闻爱好者》杂志 作者:余显仲 徐恒飞 查看:
张元济的出版经营策略及其经营思想
唯才是举的编辑用人观。张元济与发起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人在知识结构和从业经历上的差异,使他一加入商务印书馆,就承担了编书的重任;而夏、鲍、高等人则主要负责印刷与发行。张元济的翰林出身、维新思想以及与众多学术界、文化界名人的良好关系,为其在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张元济在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期间,商务编译所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成立之初的几个人发展到1908年的64人、1921年的160人左右。张元济本着“唯才贤与新进是求”的重才观念为商务印书馆延揽了一批知名学者,组成了一支非常优秀的编译队伍。在与日本金港堂合资运作后,张元济也不忘网罗人才,充分利用机会,挖掘日方专家的经验,为商务印书馆出版教科书所用。
发行人员的职业教育观。随着商务印书馆发行业务的蒸蒸日上,张元济意识到发行队伍较低的文化素质已不能满足图书发行的需求。他主张对发行人员进行培养,于1909年开办了商业补习学校,力图培养自己的发行骨干。他要求所有的图书发行人员在熟悉各种书的基础上,还要清楚所推销书籍的优点和特点,以提高图书推销的有效率,扩大图书销售,增加利润。从1909年到1923年,商业补习学校共举办了7届,毕业学生达318人。由于补习学校较强的教学针对性,较多的实习机会,大多数学员毕业后都能逐渐成为发行业务骨干,这进一步推动了商务印书馆的发行业务。
身兼文人与商人双重身份的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商务印书馆的近代企业发展之路。张元济的这种经营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务印书馆的多元化经营,二是商务印书馆的资本运作,三是商务印书馆灵活多样的发行方式。
以文教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思路。商务印书馆除出版社之外,还拥有编译所、发行所和印刷所,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馆、支馆。张元济在稳定出版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将商务印书馆向横向进行拓展。早期创办通艺学堂为张元济积累了办学的经验,在商务印书馆步入稳步发展阶段时,张元济开始创办一系列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小学以及商业补习学校等。除此之外,张元济也涉足工商领域,创办电影厂、玩具厂等一系列的工商企业,为当时的出版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张元济为商务印书馆所考虑的横向拓展业务的经营思路并非率性而为,这从商务印书馆所创办的一系列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中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是紧紧围绕“文教”这一核心展开的。这些企业的创办,进一步扩大了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影响力。
强调主权的资本运作意识。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得到了夏瑞芳的高度信任和全力支持。他在掌握编书大权的同时,还在经营策略上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商务印书馆吸收日资的经营之举在当时可谓一大创举。作为一名商人,张元济敏锐地洞察到雄厚的资金对于经营一家企业的重要性。在张元济“实业首重资本”理念的指引下,商务印书馆在1903年和日本金港堂约定各出资10万元,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的股本从创业初期的3750元迅速增加到20万元。但张元济并没有被此冲昏头脑,在与日本金港堂合作的过程中,他对双方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约定,以确保商务印书馆的经营主权。
重视发行渠道建设。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期间,十分重视图书的发行工作,推出了一系列有力的发行措施。就拿商务印书馆与日本金港堂的合资运作来说,张元济充分利用此次合资的机会,在各地设置分馆、支馆,进一步扩大了图书的发行范围,自合资当年建立第一家分馆起,到1932年,商务印书馆在天津、北京、沈阳、香港等地共建立36处分馆、支馆。商务印书馆还推出了“送书上门”和“邮售”等发行形式。这里的“送书上门”指的是商务印书馆针对教科书销售的季节性特征,在学校春秋两季开学前,有针对性地设点推销教科书,学校、个人甚至其他教科书销售机构、销售商均可以非常便利地从特设销售点购买教科书。而“邮售”业务则有利于偏远地区的教科书销售,大大开拓了教科书的销售市场。通过构建这种多元化、立体型的发行网络,张元济进一步强化了商务印书馆为读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服务的功能。
结语:政治革命背景下的文化改良
张元济虽是清末翰林出身,其人生的青壮年时期却经历了晚清的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与许多主张变法维新的晚清知识分子一样,他也渴望通过变法改良来实现中国的富强。但他并不热衷于政治,性格上也不具有激进色彩。同时,在他的意识中,输入新知培养人才是实行社会变革的基础,而这些目标是政治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力所不能及的。所以,他虽不赞同革命,但也没有清末遗老的保守和腐朽气。当他投身出版界后,所作所为并不因时而变,更没有轻率地趋从革命,而是中道而行,坚持以教育和文化为重任的改良主义立场,苦心经营商务的文化出版事业,并兼顾报刊出版和服务教育,在时代的革命洪流中走出了一条独特但很成功的个人道路,也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为浙江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辛亥革命时期的浙江报人与报业研究”(项目编号:10WHXH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编校:张红玲 ]
注释:
①辛亥革命的历史分期在中国的历史研究领域向来有几种宽窄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而广义的辛亥革命说法也有二:其一是从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到1913年“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为止的革命活动;其二是将起点算到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本文遵从第一种广义的说法。
参考文献:
[1]张学继.出版巨擘张元济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99.
[2]张树年.张元济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