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精神的内涵——爱国、民主、拼搏
辛亥革命网 2012-05-09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洪宇 查看: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武昌首揭义旗,各省响应。武昌首义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当我们在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时,我们还应弘扬武昌首义精神,让它同样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动力。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方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社会的进步发展同样需要精神文明为基石,才能开风气之先,领时代潮流,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宋王安石 《读史》诗曰:“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功都以社会精神文明、社会风尚的涤荡为标杆。
何谓武昌首义精神?20世纪40年代,辛亥志士张难先曾将其概括为四点,即勇敢、廉洁、公正、恬淡。北京大学教授张注洪认为,武昌首义精神应涵盖炽烈的爱国精神、高昂的民主精神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三个方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则认为,武昌首义精神中最富现实意义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和勇于创新和改革的精神。而诸多专家评述中最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章开沅先生的“敢为天下先”说。笔者认为,武昌首义精神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就会有不同的解读。武昌首义精神可概括为“杀身成仁,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精神”、“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兼收并蓄,机智变通的包容变通精神”和“目标明确,矢志不移的坚毅精神”。
杀身成仁,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精神。“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求仁而得仁。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武昌起义的新军战士们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为人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在起义计划暴露,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的危险关头,以“杀身成仁”实现报国大志作为理想信念支撑,发动了起义,首义成功。参加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们以天下为己任,以建立民主共和政权,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富强,舍生忘死、舍生取义,在清政府的严酷镇压下,抱必死之心,甘愿“杀身成仁”,成就所追随的民主共和事业。这正是武昌首义精神中“仁”的体现,是对儒家文化中“仁”的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孔子认为,“勇”是施行“仁”的必要条件之一。《论语·宪问》有云“仁者必有勇”,又谓“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在追求和实现理想信念的活动中,必须要有勇敢坚强的意志,而一个人只要有了勇敢坚强的意志,就能够做到胸怀宽广,无所畏惧。武昌起义的新军战士在没有现成的革命经验可循,又无革命领袖指挥的不利情况下,没有坐等观望,而是勇敢地主动出击,抓住稍纵即逝的起义战机,成功发动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首义之成功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勇”的传统,在革命形势瞬息万变,对革命不利因素益见增多的情形下,新军战士没有退缩和妥协,而是勇为人先、勇于担当,勇敢顽强地发起雷霆万钧一击,创造性地打开了革命的新局面。而起义的胜利,也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影响可谓巨大。
兼收并蓄,机智变通的包容变通精神。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孔子有云“智者不惑”,孟子发展了这一学说,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儒家对“智”的要求,除了理性、聪敏、清醒、通明等要义外,还有 “智谋”的要求,也就是谋智。武昌首义精神也体现出“智”的特性,以保路运动为契机,激发民众不满情绪和斗争意识是为智;正确分析革命形势,以新军为主要革命力量是为智,面对瞬息万变的起义环境改变原起义计划是为智。武昌起义的成功,是革命志士与满清政府斗智斗勇的结果,也是革命党人以开放的胸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的结果。革命党人以兼收并蓄的博大襟怀学习西方进步思想,拿来为我所用,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积极策动新军中有积极进步意识的一部分力量从满清统治者内部发动了攻击。没有兼收并蓄吸纳国内外进步思想精髓的包容精神,没有机智灵活、善于应变的变通精神,武昌起义就不会取得成功。
目标明确,矢志不移的坚毅精神。“毅”在儒家文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有云“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意即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孔子认为,“毅”的品质是追求“仁”而最终得到“仁”的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论语·泰伯章》)。古来今往的仁人志士能够置生死度外,成就一番事业,无不因为有着远大的志向,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坚强刚毅的精神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武昌起义的革命斗士们也继承了儒家“毅”的传统,一俟确立起“驱除鞑虏,建立共和”的目标,便不计较生死成败。武昌首义精神继承了儒家文化中“毅”的传统,使民主革命斗争有了新气象,开拓了民主革命斗争的新天地。
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然需要继续弘扬武昌首义精神。弘扬武昌首义精神是缅怀先烈丰功伟绩、饮水思源的需要,是更好的总结和继承先烈精神遗产,丰富中华民主精神文化宝库的需要,是今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学发展步伐的需要。武昌首义精神涵盖着适应时代要求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武昌首义精神富有人民性、时代性、进步性和创新性,对今天进行深入深化改革,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文作者系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