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滦州龙山结盟述略
辛亥革命网 2012-06-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建国 查看:
滦县龙山脚下的中山公园内,矗立着孙中山先生铜像
在滦县新城西侧的龙山脚下,有一座美丽的公园——中山公园。公园内树木葱郁、湖水清澈,高高矗立的孙中山铜像、半圆形的辛亥革命纪念墙、绿茵如毯的草地将中山公园编织的如诗如画。这里是辛亥滦州起义的策源地,革命志士曾经在这里歃血结盟,筹划辛亥滦州起义。
◆“树义帜于滦州”
1911年,时值清朝末年,中国已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沉重压迫之下,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一场社会大变革迫在眉睫。为维护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于1911年秋在滦州举行新军和禁卫军参加的军事演习,演习的部队分为东、西两军。预计东、西两军于1911年10月在滦州城西坨子头附近相遇交战,交战中东军败,西军胜,最后在滦州城西举行阅兵式,犒赏参加军事演习的官兵,结束秋操。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制定了“京津稍缓”、“树义帜于滦州”的革命计划,决定利用参加军事演习的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参加演习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时人称之为“士官三杰” ,他们早已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是参加演习的新军中具有革命思想的高级军官。他们得知军事演习的消息后,决定“暗带子弹,相机起义”。就在参加演习的军队按照计划相向行进、紧锣密鼓进行之时,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的爆发,打乱了清政府的军事演习部署,清政府遂决定停止演习,参演部队从滦州撤回,并命令参加演习的东路新军第二十镇官兵“暂住滦州,听候调度”。1911年10月27日,张绍曾领衔新军第二十镇军官联署签名,向清政府提出了“十二条政纲”,要求开国会、改定宪法、赦免国事犯等要求。此举历史上称之为“滦州兵谏”。11月1日,张绍曾截留了清政府从东北运往武昌前线途经滦州的军火列车,“滦州兵谏” 达到白热化程度。
◆“滦州兵谏”失败
张绍曾在滦州的一系列活动震惊清廷,为解除腋下之患,清政府下罪己诏,假意答应张绍曾的“十二条政纲”,并且颁布了更具欺骗性的“重大信条十九条”。此外,清政府还派人到石家庄暗杀了同张绍曾联系密切的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控制了京汉铁路南下的咽喉要道。更为阴险的是,清政府任命张绍曾为有名无实的“宣抚大臣”,让他“驰赴长江一带,宣布朝廷德意”,这实际上是对张绍曾明升暗降,变相解除了张绍曾的兵权。风云突变的政治形势、周围严峻的军事环境,加之本来就不彻底的革命思想,使张绍曾心灰意冷,于是张绍曾放弃兵权,离开滦州,奔赴天津就医,“滦州兵谏”最终失败。
滦州兵谏失败以后,第二十镇中策动革命的部分官兵逃到天津后,加入了共和会,共和会领导人了解了滦州驻军的革命动向后,决定挺进滦州,推动驻军举行革命。为此,共和会组成了以凌钺、张良坤、于树德等为首的敢死队,敢死队挺进到距离滦州城只有十里之遥的坨子头村。除了凌钺、张良坤、于树德以外,共和会会员何英、刘沛洋、邱子永、黎元述、张耀卿、熊飞、董宝华、刘士俊、刘德海等也化妆来到坨子头村,在坨子头驻扎下来。在滦州坨子头一带,共和会的同志日夜活动,并积极联系当地的革命志士,共同进行反清活动。在凌钺等人的影响下,当地的私塾先生李亿珍接受了共和会的反清思想,也走上了革命道路。
◆滦州起义爆发
1911年11月的一天,共和会成员和当地的革命志士凌钺、张良坤、于树德、何英、刘沛洋、邱子永、黎元述、张耀卿、熊飞、董宝华、刘士俊、刘德海、李亿珍等在坨子头附近的龙山秘密开会,研究推进革命的策略,他们以同盟会章程为誓词,撮土为香,歃血结盟,参加结盟的人员共十四位,他们以日本人的风格戏称结盟的人员为“龙山十四郎”。
龙山结盟后,共和会的白雅雨、凌钺等人冒险挺进滦州,成功的策动了警察所所长张助东和滦州知州朱佑葆反正,紧接着他们又同驻扎在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今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的新军第七十九标一、二营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等人汇合,白雅雨、凌钺等人将为滦州起义准备的印信、任命书等物品交给了王金铭,起义条件成熟。龙山结盟把共和会和滦州地方的革命志士以及滦州的驻军汇合在一起,几股革命力量汇合,极大地推动了辛亥滦州起义的爆发。
1911年12月31日,驻扎在滦州的第七十九标新军在管带王金铭、施从云的率领下公开举行起义,响应南方革命,通电全国,宣布反正。1912年1月3日,在滦州城举行军政府成立大典,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任命施从云为总司令、王金铭为都督、张建功为副都督、冯玉祥任总参谋长、白雅雨(李大钊的老师)任参谋长。此外还成立了各部,任命了各路军司令。革命军政府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废除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年、用白话文张贴布告、剪掉辫子、除旧布新;在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开招待会,招待各国、各地人士,进行对外宣传。革命政府的成立和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标志着滦州起义到达高潮。
1912年1月,滦州起义军在西进京津的途中,因列车脱轨并遭到清军的埋伏而失败。辛亥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辛亥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民国政府1936年颁发的《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明令》说,“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而共和会会员在滦州西侧龙山脚下的结盟活动,在加速辛亥滦州起义的爆发和革命政府的组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龙山结盟是辛亥滦州起义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至今,人们仍然没有忘记龙山结盟的革命志士。滦县中山公园东侧的山脚下,中共滦县县委县政府修建了辛亥革命纪念墙,纪念墙上就有对龙山结盟的记载。在龙山北侧不远处,滦县县委县政府还修建了占地30余亩,投资1600万元的辛亥革命英烈祠,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英烈们。
龙山苍苍,滦水泱泱。
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结盟影响,日夜发光。
(作者系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