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精神的研究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2-07-01 00:0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作者:季卫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首义不仅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给满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而且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首义精神。自辛亥革命以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隆隆的枪声在中国大地上开启了新纪元。吴玉章有诗曰:“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1]武昌首义不仅揭开了辛亥革命胜利的序幕,给清朝封建统治以致命的一击,还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辛亥首义精神。

  精神作为文化更为抽象的一种形式,在丰富文化内涵、塑造社会价值体系等方面有特殊作用。王兴科指出辛亥首义精神是“首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最能凸显首义文化人文特质的部分。”“首义文化的面貌由其本质所规定。这个本质,即武昌首义的政治诉求与建构,亦即推翻君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2]辛亥首义精神在中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不仅在革命年代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也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一、辛亥首义精神的内涵

  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孙中山先生在多种场合、多次演说及1912年武汉之行中多次念及武昌首义,并高度评价了武昌首义的功劳,感念首义之士贡献与首义之区的发展。1912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武昌起义纪念会上讲到:“去年今日,为武昌举义之日,即中华民国开始之第一日。”[3]由此可见,孙中山对武昌起义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视之为“开国之日”[4]。武昌首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其卓著的历史功绩更加彰显其精神的伟大。

  现代以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提出的“敢为天下先”[5]的首义精神论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高度赞扬了辛亥革命先辈敢于“冒天下之不韪”,打破旧的政治体制,建立新的制度的大胆和创新。另外在2001年武汉市纪念辛亥首义9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冯天瑜谈到首义精神的内涵时,他也将其归纳为“敢打敢拼、不畏牺牲的铁血精神,不拘教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团结进步、振邦兴乡的爱国精神”[6]。陈望衡概括为“敢为人先,砥柱中流”[7]。罗福惠首义精神概括了两个字:赶超,内涵是不甘人后,后来居上[8]。关于辛亥首义志士对荆楚文化精神的发掘、继承和提升,罗福惠则归纳了四点:首先表现为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感;其次是为追求理想而不懈探索并勇于接纳新知的襟怀;再次是反抗强暴、卓厉敢死的斗争勇气;最后是“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升华[9]

  熊秉坤之子熊辉说,首义精神是“以天下为己任、爱我中华为天职的精神,这是最重要的,没有这种精神不会有辛亥革命;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改天换地、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无私无畏、全心奉献、甘洒热血的战斗精神;是胸怀全局、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武昌首义正因为这样的精神才取得了成功。”[10]黄春华、王强的“五种精神”论,他们把首义精神表述为“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振兴乡邦的爱国精神、通力协作的团体精神和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11]。王功安、陈奇文也将首义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敢于斗争的献身精神,敢于反对皇权的民主、平等精神,敢于抓机遇的果断精神,敢于联合各个革命派别的团结奋斗精神”[12]五种精神。尹汉宁也提出“把握大势、乘势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13]为主要内容的首义精神。廖维晓指出辛亥首义的精神实质: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操;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不惧艰险的牺牲精神;有敢于创新的改革精神。[1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