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辛亥革命网 2012-08-06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李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太平天国革命,鼓舞了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了推动民主革命,号召革命者继承和发扬洪秀全等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反清革命传统,奋勇投身
  太平天国革命,鼓舞了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了推动民主革命,号召革命者继承和发扬洪秀全等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反清革命传统,奋勇投身辛亥革命的洪流。而三民主义,是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与太平天国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革命党人汲取和改造了洪秀全的反清革命思想、太平天国农民平均平等思想和政策,进而发展成为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同时批判了洪秀全的皇权主义和改朝换代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民权主义和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并将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及其实践,作为构建和设计革命纲领的参考和借鉴。孙中山称得上是太平天国运动卓越的承继者,而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算得上是太平天国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一、太平天国革命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影响

  一是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深受洪秀全的反清思想的启迪。花都人洪秀全、冯云山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建立太平天国政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代表着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

  洪秀全的事迹在岭南地区民间广为流传,被广东广大民众视为反清革命的传奇人物。孙中山自幼就崇拜这位天国英雄,称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称为洪秀全未竟事业的继承者。他还努力搜集、阅读当时有关太平天国的中外文资料。太平天国革命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深受太平天国革命的触动。太平天国革命,开启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陈少白、章太炎、黄兴等革命党人,都是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都尊崇太平天国英雄,并对孙“皆以洪秀全呼之”。黄兴,这位同盟会第二号人物回忆道:“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章太炎还写诗赞美太平天国革命。他们都把自己看作是太平天国事业的继承者。

  三是各省人民群众的革命,深受太平天国革命的鼓舞。1907年,革命派为了加强革命宣传,出版临时增刊《天讨》,各省革命党人分别撰文号召本省同胞起来反清,并强调太平天国革命与本省的关系和影响。从《天讨》所发表的各省《革命书》和《讨满洲檄》来讲,不仅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对各省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巨大的号召力,同时也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对辛亥时期革命派本身的巨大鼓舞。太平天国革命就像吹响了的集聚号,激励着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汇集到孙中山的大旗之下。

  二、三民主义是对太平天国的继承和借鉴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发端于民族主义,经过民权主义,而完成于民生主义。

  一是民族主义是对太平天国的直接继承。民族主义,就是要取得民族独立,它是解决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前提。这是三民主义学说的重要基石,民族独立问题不解决,在民族压迫之下,难以解决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问题。所以说,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这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最紧迫的课题。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作为指导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宣传最力、影响最大的是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的核心则是反满。他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接受和发扬了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

  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最早来自太平天国革命。他称赞太平天国是“民族大革命”,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洪秀全认为,开展反清革命,不能以“复明”相号召。而孙中山在进行革命活动时,也几乎用了洪秀全同样的语言。洪秀全把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改造成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其中含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也以光复汉族河山自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表示要来一次“民族大革命”。指出洪秀全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在于他“以除虏朝复汉国提倡汉人,则登高一呼万谷皆应。”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大力宣传排满主张,极力批判改良派反对排满的主张。革命派不但吸取了太平天国在反满问题上宣传反满不够有力的经验教训,而且以太平天国史迹本身作为反满宣传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辛亥革命影响甚大。不过,孙中山又摒弃了洪秀全狭隘的民族观念,反对民族复仇主义,指出“我们并不恨满州人,是恨害汉人的满州人”。因此,孙中山的民族平等内容,大大超出了洪秀全的传统民族观念,并将反满革命和反抗列强的侵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想。

  二是民权主义是对太平天国的成败因素的借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虽然民权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好像与太平天国无关,但其坚持民权主义,坚持共和国,并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那里得到反面的借鉴。他认为,由于缺少民权主义,定都南京后领导集团中互相争做皇帝,这种帝王思想是天京内讧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最大原因。力主仿效西方,提倡民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很显然,孙中山透过对太平天国失败原因的反思和检讨,并比较了西方列强的新型政治体制,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体制,是唯一合理的选择。他的政治理念已经超越了洪秀全的皇权观念,突破了君主专制的窠臼,选择了民主共和体制。洪、孙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都怀着共同的救国救民目的,向西方寻求真理。但两人的不同选择,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阶段性思维成果。

  革命党人,一方面继承太平天国革命反对清朝统治的革命传统,另一方面又批判英雄们的皇帝思想。他坚持民权主义和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他是这样设想的:“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虽然这一纲领还带有空想的性质,但它毕竟是辛亥革命的旗帜,在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

  三是民生主义是对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的参考。孙中山对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理想和政策颇感兴趣,并以此作为制定民生主义政策的借鉴。他在发动革命或设计建设方案时,都以太平天国的成败得失为历史借鉴,并吸取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教训,力图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他曾与冯自由等磋商,把太平天国的公仓(圣库制度)与古代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一起加以研究,认为太平天国的公仓“亦民生主义之一端也。”后来孙中山还说:“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也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

  平均地权政策,与《天朝田亩制度》有着明显的联系。《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大同的空想,它把圣库制度从军营推向社会,因而,它不仅仅是有关田亩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同”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以天父上主皇上帝为代表的土地公有制。孙中山继承了太平天国土地平均分配政策,提出“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主张。“耕者有其田”,正是民生主义的主要口号。“民生主义若是不能实行,民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民生主义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完全解决农民问题就是要“耕者有其田”。政府要在政治、法律上制定种种规定,来保护农民。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由民生重心出发所理性设立的保障民生的宪政思想和法治思想。

  孙中山虽然赞许洪秀全推行的没收私有财产、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均产政策”,但并没有写入民生主义纲领。相反,他主张保护私有财产,试图通过发展近代实业和节制资本集中实现“贫富均等”。洪秀全宣传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吸引着广大贫苦农民,也对孙中山产生强烈的感召力。“贫富均等”的民生主义正是对太平天国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孙中山的理想社会不是洪秀全构想的农业社会,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没有选择洪秀全推行的“均产政策”,而是采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洪孙理想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各不相同。这也凸显了农民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异同之处。(作者单位:花都区人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