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传统宗教的嬗变

辛亥革命网 2012-10-19 00:00 来源:《中国宗教》 作者:陈秋月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宗教必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剧烈振荡,注入了现代活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宗教必然反映社会现实。社会制度的巨变、宗教信仰自由理念的传播,这些都导致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传统宗教的嬗变。 

  一、顺时应变

     清末戊戌变法为举办新政,掀起庙产兴学,佛道教遭重创。辛亥革命后,政府制定《寺院管理条例》等法规,明晰庙产,取消宗教特权,确立依法保护庙产,使传统宗教有所复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它们的现代化。根据当时的一些记载,道教在北京恢复了60多处宫观;武当山办有道教学校5所,道士增至500余人。康有为、章太炎等号召兴佛学、抗西学,佛教出现中兴,僧尼达80万人。连陈独秀也不得不承认:“宗教在旧文化中占很大部分,在新文化中也自然不能没有它……现在主张新文化运动的人……反对宗教,不知道要把人类生活弄成一种什么机械的状况……这是一桩大错,我就是首先认错的一个人。”

     同一时期,得益于孙中山提出的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等主张,由中国各族穆斯林创立的现代伊斯兰社团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全国范围的穆斯林教育团体、学术团体、救国团体达100多个。

      与此同时,中国天主教、基督教也获得了明显发展。1910年至1918年,中国天主教徒由130万发展到200万;基督教到1918年已拥有36万教徒,较1900年增加了3倍多。 

  二、自立革新

     辛亥革命后,旧制度被摧毁,但新制度建设未能及时跟进,造成社会秩序紊乱、精神信仰出现真空。这既为传统宗教创造了发展机遇,又挑战其自身存在。当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多样选择时,守旧的意识形态往往被边缘化,积极适应社会的新观念受到追捧。

      章太炎、苏曼殊在佛教界力主改革流弊,“法门败坏,不在外缘而在内因”。1913年2月,太虚法师首提佛教革命,即教制革命、教产革命、教理革命,一扫沉闷格局,为佛门注入了生机。1918年8月,太虚法师与章太炎、蒋作宾、张謇等共商整理僧伽制度,成立觉社,出版专著,演讲佛学,开佛教界与实业界携手之先河。同期,上海佛教界在锡金公所成立居士林,成为中国第一个组织规范的近代居士团体,成员多为工商界人士。随后在汉口、长沙、北京、天津、成都和重庆也成立了类似团体。

  1912年9月,道教张元旭天师应邀参加中外教务联合会后,联络各地18所宫观的代表在北京成立道教会,草拟《道教会宣言书》、《道教会大纲》。次年,为推动道教革新,在上海举行发起人会议,草拟发起书,创办学校、医院。

  作为洋教的天主教和基督教,革新的源动力来自于中国教徒民族意识的觉醒。天主教徒聂醒吾在《益世报》上发表《为外交泣告教中人书》,列举近百年来外国势力利用天主教侵华的事实,号召中国教徒投身反帝爱国运动,得到响应,天津的中国教徒建立了公教救国团。到1920年,中国籍神父已有963人,是1900年数量的一倍。

  基督教为适应形势,发起本色运动,要求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阐述教规教义,建立中国特色的中国神学和本色教会。1912年,加拿大长老会按立程万钟等13名中国人为牧师,开本色化先河,各国差会随之响应。

   三、入世融合

     在太虚法师号召下,佛教入世化迅速铺开。印光法师主张儒释合一,反对迷信,坚持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弟子、不登台讲法;虚云法师重戒律,革陋习,纳新进,改禅宗的子孙制为十方丛林选贤制,在滇粤闽赣极有影响;弘一法师提倡新佛教,限制出家受戒人数,要求僧众服务社会,在东南沿海影响很大。

  1912年,道教界成立“黄老为宗,联络各派,昌明道教”的中国道教总会,致力兴办教育文化事业,整治各地宫观。为体现入世精神,北京白云观方丈陈毓坤率20省的求戒弟子,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伊斯兰教也积极适应社会,或办报纸杂志,阐发教规教义,提倡新式教育,最著名者为马福祥等创办的《月华》;或办新式教育,王浩然阿訇在北京牛街清真寺设回文师范学堂,除宗教课外,另开设文化课和汉语课,与马邻翼等兴办清真小学堂,1912年发起成立中国回教促进会,旨在全国穆斯林中普及新式教育;或组织海外留学,云南回教促进会先后组织5期33名中国学生出国学习。

  天主教、基督教积极参与社会服务。1911年,当黄、淮河爆发洪灾时,基督教成立救灾团体,组成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教会还兴办现代教育,到1917年,教会学校学生在全国学生总数中,小学生占4%,中学生占11%,高校学生占80%。基督教青年会和女青年会作为教会外围组织,举办平民教育、组织体育竞赛、开展职业指导,主办了首届全国运动会和远东运动会。特别是在职业指导中运用现代科学理念,借助心理测验、个性评价、择业自审等,帮助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四、救亡图存

     民国初年,中国各界的救亡图存构成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宗教界也置身其中。

  1913、1916年,梁启超等组织“孔教会”,两次掀起“国教运动”,上书国会,要求批准“孔教会”成为合法宗教团体,后未能如愿。此后,文化界的救亡探索迅速蔓延,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梁漱溟提出道德代宗教,冯友兰提出哲学代宗教。在此背景之下,敬安在沪成立中国佛教总会,各地设支部22个、分部400个。以“统一佛教,阐扬法化,促进人群道德,完全国民幸福”为宗旨,致力“明昌佛学、普及教育、组织报馆、整顿教规、提倡公益、增兴实业”,经熊希龄斡旋奏请政府立案。为反制日本染指中国佛教,严复等在北京设立第一大乘讲习会,邀请僧人演讲《楞严经》,政府官员、各国公使、社会名流踊跃倾听。太虚法师应邀到粤为国会议员讲经,受到南方军政府欢迎,还到北京广济寺主讲《法华经》两个月,数百人皈依。 

  这一时期,学者陈垣精心收集碑文,完成了无人涉及的道教文献整理,编成《道家金石略》;徐世昌请教育部部长傅增湘主持重印新版《道藏》350 套,每套1120册。经典的整理重印奠定了道教振兴的基础。陈撄宁认真研读《道藏》,广访道观,推敲丹法,成立仙学院,推广仙学,力促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寄托,期望以仙学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列强文化侵略。

  伊斯兰教界始终关注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1913年,中英在印度西姆拉开会,会上中国虽未承认西藏“独立”,但拟同意将青海南部划入“内藏”,闻讯后马麒作为青海“三马之首”,通电全国,引经据典剖析内外藏划分的荒谬,严词拒绝无理要求,川、康、滇、甘各省和国内各社团纷纷呼应,挫败了英国的阴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