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功臣精英们的局限

辛亥革命网 2013-03-12 00:00 来源:新浪读书 作者:杨师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要革除千年的皇帝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宪政,这样的制度革新中国自古所无,可为我国开天辟地的一场真正的革命。由于南北谈

  辛亥革命要革除千年的皇帝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宪政,这样的制度革新中国自古所无,可为我国开天辟地的一场真正的革命。由于南北谈判成功,清廷顺利退位,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也是历史上改朝换代中损失最小的一次奇迹性变革。革命派的主要功臣,及陆续参与进来的立宪派精英,也包括部分愿意改革的旧清官僚,主要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军政大员,都做出一定的贡献。尤其是革命派的功勋,震古烁今,堪称伟业。然而毋庸讳言,革命与共和国建立过程中,功臣与精英们的思想行为存在一系列的缺陷,这些局限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狭隘的民族主义遮蔽着革命的核心目标。中国同盟会把“驱除鞑虏”作为其革命纲领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内容之一。革命派的《民报》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争论的基本分歧之一,就是是否把满族人视为外国人。孙中山在1897年就说:“帝位与清朝的一切高级文武职位,都是外国人占据着。”武昌起义后以都督黎元洪名义向海内外发布了《布告全国电》等十个电文,涉及民主共和宪政的字眼寥寥可数,而“复大汉之山河”之类的呼喊连篇累牍。上海《军政府布告》也有“共讨满贼,报我汉族之仇”诸句,江苏都督府的大旗上写有“兴汉安民”几个大字。南京政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文告中,“满人窃位”、“异族专制”之类的字句也比比皆是。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南京临时政府诸公得悉清帝退位的第三天,居然爬上紫金山去祭奠朱元璋,把辛亥革命与光复大明江山混为一谈。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弥漫的直接后果,就是把革命目标看作是向满清夺权,而轻视革命成功后如何建设一个人民共和国的民主宪政体制。

  由是,民国建立之初,政权转移到汉人手中、国号的改变和公布了几个不成熟的法律,孙中山、黄兴诸人就以为革命已经成功,宣扬民族、民权主义已达目的,三民主义只剩下一个民生主义还须努力。于是,孙中山准备离开政治舞台,到处讲:“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鄙人拟于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国民党推孙文为理事长,他坚决表示:“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理事长一职旋即委托宋教仁代理。其实,共和国初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讨论与立法,如国会多党建设问题,国会立法、政府行政、司法独立诸权如何互相制衡的规则,公民基本权利如何切实保障,中央和地方分权即大一统还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方面的措施……都急需政治家慢慢梳理。作为一个政治家,孙中山却嚷嚷着要去搞实业,从而放弃了完善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努力。可见其政治判断力相当幼稚,不知在一个君主专制统治已两千余年的国度中,要建设一个真正的民主宪政体制的共和国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

  革命胜利后,对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也相当不成熟,乃至轻率改变,授袁世凯以把柄。南京临时政府筹备之际,宋教仁提出实行内阁制,历数总统制的弊端。然而,孙中山因自己掌权,就力主总统制,反对“复设防卫之法度”,不懂权力制衡的重要性。于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用总统制,说明孙中山只顾自己的权力欲与领袖欲,而不顾国情的需要,同盟会内部多数人同样对国情没有清醒的认识。然而,南北和议达成,要将政权交给袁世凯,革命党人不放心,冀图通过内阁制掌控实际权力,便匆匆忙忙制定《临时约法》,改采内阁制。而制定这个临时宪法文件的代表性颇有疑问,把当时最大的实力派袁世凯方面的代表排除在外。尤其是漏洞太多,如没有建立清晰的三权分立和互相制衡的制度,如国会权力没有必要的制约,没有国会与总统互相制衡的规则,总统与总理各自的职权和关系也颇模糊,搞不清究竟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其法律的诸多缺陷与失误,处心积虑地想从袁世凯手中夺权的蹩脚战术,为日后政争埋下祸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