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发育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3-04-25 00:0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咏红 王俏蕊 查看:
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合影
论及辛亥革命,人们对它发生的背景、经过和伟大意义等津津乐道,而对于革命本身蕴含的现代性及其发育过程则鲜有探究。酝酿和发生辛亥革命的20世纪初期,是中国处于内外危机深重,国人强烈追求救亡和变革的时代;也是积数十年西风美雨冲刷洗礼,社会开始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时刻。这一切使得这场革命中传统和现代性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或对抗、或转换的状况。事实上,深入研究其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中现代性的发育脉络。本文从主要领导力量、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确立的视角来探讨辛亥革命中现代性的发育特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对此问题的重视。
一
现代性广泛体现于科技器物、社会组织结构、国家法律制度等方面,但归根到底仍然要落实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社会中因自我觉悟而形成组织化的群体的作为。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新式工商人士和新式知识分子(包括学生),可以认为是最具现代性的新群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商人群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空前繁荣,新式工商业行业的不断出现,尤其是部分官员“由仕入商”,一些买办投资于民族资本企业,再加上少数手工业主采用机器生产,少数拥有土地和资金的地主向工商业者转化,使得新式商人群体迅速壮大,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伴随着政府振兴商务和奖励实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商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他们认为,社会“论人数以商界为至众,论势力以商界为最优”,故“今日之商家,实操我支那民族存亡起废之权者也。”(太孟:《商业发达论》,《江苏》第3期)在这种社会和心理状况下,从1904年起,全国各地陆续出现的商会,得以把各地大小商人组织起来,在抵制洋货、维护利权、商办铁路和立宪运动中,成为重要力量。
几乎与此同时,随着废科举的呼吁及其最终实施,新式学堂的开办,留学风气的影响,以及新型文化事业的初兴,一些曾受旧式教育并转而投身新式学堂和新型文化事业的人,从外国教会在华开办的学校毕业的学生,还有曾在国外留学的青年,以及正在国内外中等以上学校读书的在校学生,逐渐形成中国社会的第一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一方面由于知识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另一方面深感民族的危机和个人前途的渺茫,普遍处于忧患而又激昂的心理状态。以同乡、同学、同志为纽带的各种因素,使得他们形成初步的组织。到各种革命团体尤其是同盟会产生之后,先进知识分子们聚集在革命大旗之下,成为鼓动乃至投入革命的主力群体。这些新式知识分子担负起救国的重任,时人指出,“具此能力者,果谁属乎?吾得而断言之曰:学生哉!学生哉!”认为新式知识分子才是中国“革新之健将”(李书城:《学生之竞争》,《湖北学生界》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