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启示录:皇族内阁错在哪儿(2)
辛亥革命网 2013-08-12 00:00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作者:马勇 查看:
当时的中国政治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景观,地方督抚和资政院、咨议局大致与民众站在一起要求加快政治改革,只有朝廷在孤零零地坚守着宣统五年才能实行立宪的“有计划政治”。清廷的坚守并不是不动,而是按照既定日程往前走。1911年1月17日,宪政编查馆根据朝廷指示编制了一个修正后筹备立宪逐年清单,对此后两年需要筹备事宜都有目标明确的规定。28日,朝廷公布宣统三年预算案。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将政府收入和支出向社会公布。从这里不难体会清廷立宪的诚意。
清廷的诚意赢得了各方面善意回应,此后几个月国内形势大致风平浪静,即便春天在广州发生了一场极为激烈的黄花岗起义,但丝毫没有影响清廷立宪的决心。国内各界相对平静,也没有多少集会、游行或请愿。大家静待朝廷按部就班落实立宪步骤,想想看现在已经是宣统三年了,即便是宣统五年步入立宪,不就还有两年时间吗?两千年都这样过去了,为什么这两年不能等?
中国在静静的等待中度过了半年时间。5月8日,清廷根据立宪日程,颁布内阁章程及官制,裁撤旧有内阁、军机处及会议政务处,按照君主立宪原则筹组新的中央权力中枢即新内阁。新内阁设总理大臣一人,内阁协理大臣两人。下设十个部,每个部不再像过去那样设立满大臣、汉大臣,而是各部只设一个大臣,不分满汉,族群出身不再成为选拔大臣的标准。这不仅在客观上消除了满汉族群分歧,不动声色地废除了被人诟病的“满汉双轨体制”,而且大幅度降低了政府职数,有助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新内阁的政治架构和部院设置,应该说改革力度不小,先前数年各界批评意见都在一定程度获得了吸收和采纳。这个新内阁不论其权限还是设置,其实就是立宪政体下的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就是国务大臣之领袖,秉承宸谟,定政治方针,保持行政统一。
按理说,新内阁成立了,而且是按照调整后的立宪步骤成立了发布了,各方面应该满意了安心了,应该相信朝廷会按照既定计划走下去了。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原本趋于平静的中国却被这个内阁名单给掀翻了,历史从此转弯了。
皇族内阁暴露真面目
各界的不满乃至愤怒不是指向内阁的政治架构,而是内阁名单。十大部院加上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共计13人,竟然有皇族出身的五人、宗室一人、满洲贵族二人,留给汉人的名额只有四人。如此算来,汉大臣不是增加了份量,而是大幅度减少了,因为按照改革前满汉双首长政治架构,十大部院就应该有十个汉大臣,在全部名额中应该占50%或稍弱。
清廷发布的这个亲贵内阁名单引起了立宪党人极端愤怒,咨议局联合会很快向都察院提交了一份抗议书,明白表示皇族内阁与君主立宪政体有不能相容的性质,要求朝廷迅速改正,尽快于皇族之外选派大臣重组责任内阁。
皇族成员不宜担任内阁成员尤其是首席,大约在皇族内部也有争议。皇族内阁名单宣布后,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率协理大臣徐世昌、那桐两次请辞,这或许是他们意识到了什么,但他们并没有从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反省。现在咨议局联合会从制度层面提出反对,这就为立宪党人提供了一个反对的充足理由。
5月14日,山东巡抚孙宝琦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奏折,强调宗支不宜参与内阁。到了6月下旬和7月初,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咨议局议长及议员四十多人一再联名或单独向朝廷请愿,一再重申“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惟一原则,请求朝廷尽快取消这个皇族内阁,于皇族外选派大臣另行组建责任内阁。
对于各界要求,朝廷这一次似乎不准备让步了,先是严肃训斥孙宝琦的建议太过荒唐,紧接着发布一个上谕,对《钦定宪法大纲》给予重新解释,以为即便实行了君主立宪,黜陟百司的权力仍然归属于君主,议员不得干预,以为这才是君主立宪的本旨。
朝廷的强硬姿态彻底断了立宪党人的念想,使他们突然醒悟可能还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说得对,清廷过去十年可能一直就是假立宪假改革,在涉及政治权利根本时,清廷终于露出了不愿分享的真面目。被欺骗的感觉一旦醒悟,立宪党人立马与清廷分手。清廷终于用自己的手,将最重要的盟友推给了革命党,陷入低谷的革命运动立马获得了新动力,两百多年的清帝国就这样走向自己的终点。
百年之后回望皇族内阁这件事,究竟错在哪里呢?按照清廷的考虑和辩解,既然是第一届,就有第二、第三届,第一届有问题,为什么不能等到第二届予以更正呢?还有,君主立宪使所有人一律平等享有参政的权力,大家都说皇族也就是那时的高干子弟不得入阁,为什么他们不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力呢?更何况,这几个入阁的皇族成员高干子弟,也并不是五谷不分的草包饭桶,大家为什么这样嫉恨呢?
这些辩解都有理由的,但是清廷忘了,皇族优先享有政治权利,其实是对平民对立宪党人政治权利的剥夺,君主立宪就是要约束君主的权力,现在弄了一大帮皇族组成政府,君宪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