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辛亥遗产关注思想启蒙(2)
辛亥革命网 2011-08-09 00:00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葛承雍 查看:
2 关注推翻封建王朝的思想力量
近年来学术界由于思想的贫血和精神的苍白,对辛亥革命这样具有深刻思想主题的内容开掘不深,甚至藐视当时社会变迁中思想的启蒙。
由于辛亥前中国传统士大夫处于落魄压抑时期,他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富国强兵、挽救国难,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辅助国家的道德规范,迫使他们不能在思想启蒙上寻找入口与支点,对欧洲启蒙时代的意识变革常常忽视或无暇顾及,因而“舶来品”的启蒙运动没有在整个社会产生有力的催生,没有实现思想文化上量到质的变革。这种启蒙不被重视的边缘化状态,造成当今文化上的许多遗憾,有些甚至是伪造的历史泡沫。
辛亥革命是一幕幕波澜壮阔却又错综复杂的历史场景,许多历史背景和社会秘密若隐若现、迷雾缭绕,特别是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的涉及有价值的重大难题亟待破解,随着档案史料的陆续公布,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推翻封建王朝的思想力量。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说和文学作品中,我们要注意对辛亥时期一些人物的区分和评价,像对孙中山的社会形象就要认真研究,他是一个有信仰而非迷信、有思想而非空想、有理想而非理想“化”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对社会负责、百折不挠、勇于担当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以社会为己任,以社会为家,站在历史的巅峰上考虑问题,这是一种境界。政客是在社会“作秀”“做客”,以社会为施展权术的平台,沉迷于利害得失和功名利禄,鼓吹“现得利”主义。遗憾的是,我们一些没有历史底蕴的作家分不清这些基本原则,常常将政治家描写成政客,或将政客美化成政治家,以至于辛亥革命中关键人物的被美化或丑化,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又例如,辛亥革命前夕专制独裁造成的社会病态和社会溃败日趋恶化,将这一时期清政府新政评价过高或将君主立宪作为历史的选择,恐怕都不是历史的真实。所以我们转换视角还原历史不能不考虑时代的羁绊,不能完全躲避当时的是非纠葛。最受外国人嘲笑讥讽的男子梳辫子、女子裹小脚以及长袍马褂,曾被视为不开化民族怪异文化符号,革命党人倍受刺激,因而强行推动的剪辫子和放足,在乡村就成效不大,缺少思想的启蒙,零星的西化习染还是不能变革传统的落后风俗,文明的生活离中国人还是很远。然而,如果不抛开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评价,就不能正确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要正视历史遗留的一些糟粕,并对此作出客观评价,犀利透彻的批判对我们民族来说是个巨大挑战。
我们注意到,突如其来的辛亥革命之后,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共和制度,但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民主与共和究竟是“国家制度”还是“社会制度”都没有搞清,原来西学东渐带来的启蒙运动也趋于消沉,启蒙不仅被激进的救亡运动所压倒,也被其他很多顽固的东西所缠绕。我们还认识到,辛亥革命与外部世界也有着某种联系,与西方列强和东洋日本都有着利益往来与冲突,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还在国外,他与世界文明接触,推动海外华侨担负了许多为国捐躯的角色,辛亥革命至少改善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不仅打破了世界强权主义,也将亡国灭种之忧的民族主义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甲午战争失败引起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迫使慈禧实行新政,而预备立宪拖延政治改革引发辛亥革命,虽然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算是一场社会动荡比较小的革命,但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封建制度,就是为了处理好历史问题,以便面向文明规划未来,特别是思想的启蒙非常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为当今中国思想重建带来很大包容性,我们不能同意思想认识的力量被有意屏蔽,更不能允许历史观开倒车式的“退步”,否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作者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