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造就”了辛亥革命——兼与张鸣教授(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探索与争鸣 作者:黄福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联系,为我们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革命推动了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政府原想藉新政(

  3、教育改革。其内容是废除科举,创办各类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实行现代学制,采用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科举制的废除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使整个社会失去了特有制度体系。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广派留学生,出现了相当规模的了解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队伍,他们是首先觉悟的成分,其中特别是在留日学生中出现了革命的领导和中坚力量,认为要救中国,必须打倒满清。实行现代学制,兴办新式学堂,使新政时期学生数量激增。学生系统地接受了当时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先进成果,培养出的新式知识分子不再是主张开明专制、预备立宪,而是倡导民主共和,他们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4、军事改革。制定新军军制,粗铸了现代军队的雏形。编练新军,制定新军军制,设立各种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军事以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民族意识的军事人才队伍。新军是清政府为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建立的,但南方新军的年轻军官,或留学日本,或毕业于各省武备学堂,多抱革命思想,其很大一部分成员以后逐渐被革命党人所掌握,成为辛亥革命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清廷举全国之力办练新军,造就了以袁世凯为主的新兴军阀,掌握了举足轻重的权力,成为晚清政府真正有实力之领袖,对清廷构成了严重威胁。“辛亥革命中,不仅南方新军起义,而且北洋军队听命于袁世凯,军队的反叛,使清王朝未经激烈战斗,就瓦解了,清廷不得不接受和平退位的结局。”[⑨]

  由于“清末新政,虽然在方向上是现代化的改革,但由于没有兼顾到群众的眼前利益,致使人民不堪负担,不仅不能挽救清王朝,反而使清王朝更加失去人心。”[⑩]各地在推行新政、预备立宪的名义下,趁机巧立名目,搜括民脂民膏,使紧张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活动,造成了一个有利的形势。在清末新政的大背景下,清王朝中央政府出台了铁路国有政策。这一政策侵犯了包括地方督抚、地方士绅以及广大群众在内的多个阶层的利益,引发了各阶层共同参与的保路运动,并使这样一个经济问题政治化、社会化,将本就存在的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力迅速扩大,地方督抚与地方势力联合壮大,共同导致中央与地方关系链条的彻底断裂,导致武昌首义的枪声响起,革命全面爆发,晚清王朝最终解体。

  清末新政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

  革命推动了清末新政,加速了清末政治转型,清末政治转型又为辛亥革命革命创造了条件,促使辛亥革命发生和清王朝的灭亡。那么新政是否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呢!确实,新政的实施在许多方面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但仅从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革命的关系看,并不能简单的得出新政(改革)必然导致革命的结论。新政的结果可以成为革命的条件,也可以成为增进清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也就是说新政的结果并不必然导致辛亥革命和清王朝灭亡,这从晚清七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在连续不断地遭受列强侵凌的过程中,日益陷入严重的民族生存危机和王朝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新旧势力间的矛盾激化,清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相继出现了功能性故障,尤其是政治体制的腐败已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纵观晚清七十多年历史,清王朝有很多改革自强的机会,但每当清王朝受到内外冲击时,尽管统治集团内部也会有一定震动,但只要还能控制局面时,最高统治集团总是不愿主动变革,总是缺少改革的自觉,即使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革,也很快会被整个统治集团的专制政治惰性所淹没,改革自强的许多有利时机就这样被错失了,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只补新而不除旧”[11],还是维新变法的救亡图存,莫不都是如此。甚至连孙中山也并非一开始就想干革命的,起初也是想方设法上书清政府,想走改良道路的,只是在改良被拒、改革无门之后,他才立志走上革命之路[12]。同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清政府,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均遭败绩,割地赔款,这就使它的政治威信和统治能力不断遭到削弱和打击。而且,在晚清政权内部,权力个人化、私有化倾向日益加重,朝廷大臣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成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