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百年安徽”学术研讨会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10-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安徽省政协与安徽大学共同举办了“辛亥革命与百年安徽”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辛亥革命百年再回溯,辛亥革命

  安徽大学历史系徐国利教授《民本旨归与道德取向——对孙中山历史观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的一个新审视》一文以孙中山革命历程里坚持的历史观作为研究点,通过分析归纳认为中山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以民本思想为旨归、以道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历史观,即“道德取向的民本史观”。并认为“道德取向的民本史观”是在继承了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和合思想和大同学说等思想,又充分吸取了西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历史进化论特别是互助进化等思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具理论意义和社会影响的历史哲学之一,对中国现代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的多途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道德取向的民本史观局限和缺陷在于孙中山的理论建设双重性以及实用主义思维的影响。可以说对孙中山历史哲学观进行了突破性的研究。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刘佰合教授《孙中山论辛亥革命之成败》试图回归革命本身,就孙中山看待辛亥革命成败结合孙中山后期革命行动来诠释理论转变的原因和起源。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沈素珍副教授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建设的伟大先行者——重温孙中山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一文从站在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处,从新审视百年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安徽的激荡演讲。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孙语圣副教授、刘杰《试论孙中山的债务观——以革命举债和国家建设为中心》一文以学者很少涉及的革命借款为中心,详尽的考察了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里,通过发行票券等方式是进行革命筹款活动。指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国家发展和实业建设角度出发,提出不失主权的举债利用外资原则,积极构建国家信用体系,重视信用建设,百年之后,这些思想仍然具有启发性意义和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辛亥革命其他重点人物研究方面有了很重要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马勇研究员的《操盘者:段祺瑞在辛亥年间的思考与作为》在前人对皖人段祺瑞研究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细致的考察北洋系段祺瑞的前后变化和政治行为,综合得出了新军将领段祺瑞的言论与活动,揭示其在辛亥大牌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一个绝对称职的操盘手,对辛亥革命进程起着重要的影响。安徽大学历史系贾艳敏教授的《革命与人性—从刘师培背叛革命及朋友们态度看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以刘师培投身革命到背叛革命的人生历程,围绕着刘师培的朋友对他的态度转变的个案集中论述了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性。安徽大学新闻学院王天根教授《《民报》阵营分野与辛亥革命前后政治舆论的媒介镜像》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考察了1908年《民报》被查封过程。论述了革命党阵营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等人政治主张上的分歧,揭示了同盟会内部原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恩怨,以及对革命的后续影响。

  四、总结

  历时两天的大会发言以及小组讨论,与会专家就以上各个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时刻,学者们就百年中国的政治转型、社会变迁、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与展望。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转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研究的空间仍然很大,广大研究者不仅要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要继续下去,而且在理论方法上要树立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上“我们反思辛亥百年,应该在连续性与复杂性方面多下功夫,换言之,就是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以期形成长时段与多维度的整体考察。”[2]而展望未来,正如辛亥革命史研究大家章开沅先生在纪念辛亥一百周年讲到:“辛亥革命研究这些年出现了过分细化,甚至碎片化的趋向。历史是一个整体,不从整体上来把握辛亥革命,是有问题的。应该将辛亥革命研究扩充到“上下三百年”,除了展望过去,下一个一百年也要纳入视野。同时,辛亥革命是人类大历史中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这个气度和境界,写出的历史是有局限的。”这样的展望值得广大研究者继续在辛亥革命这一主题下挖掘。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史与社会史互动研究,探究各地革命之间的共性与独特性,合理解释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3]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此次会议相关论文再史料运用上没有很大突破,这也需要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亟待进一步发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宪文.新时期再议辛亥革命[J].近代史研究,2011(4):11-15.

  [2]章开沅.辛亥百年反思:百年锐于千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2.

  [3]章开沅, 田彤. 新世纪之初的辛亥革命史研究(2000—2009) [J].浙江社会科学,2010(9):89.

  作者简介:刘杰(1987.4月—),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