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5)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李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自鸦片战争之后百余年,中国遭受着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和束缚,由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国是中国蒙受这一巨大耻辱和灾难

  继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也毫无结果。在此期间,北洋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后,再次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英国为维护条约特权,尽管在复照中表示“愿予加以考虑”[37],但又提出种种条件,并在实际中极力阻挠破坏。1926年,中比条约第六个十年期满,北洋政府决定终止旧约,谈判新约,比方却坚持旧约有效。英国公开怂恿比利时不得退让,扬言,如比利时“有所退让……则他国条约当受影响,劝勿作俑”[38]。在英国和其他列强的支持下,比利时有恃无恐,北洋政府遂于11月单方面宣布废止中比条约。对中国政府这一“破天荒之大英断”,英国感到震惊,深恐成为中国废约的“先例”。因而,它对中国横加指责,说“中国政府无提议修改该约之法律上权利”[39],主张“用强硬手段对待中国”,甚至建议列强举行海军示威来威吓中国人民。

  然而,其时大革命浪潮从南席卷而来,进一步推动了废约反帝运动,一批英租界在这一浪潮中被收回。英国虽仍试图维持条约特权,但已是力不从心。1927年1月,英外相张伯伦发表演说,承认“修约之说”“根本上实为合理之要求”,表示“准备修改”[40]。可是在实际中,直到迫不得已之时,它才放弃一点条约特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修约外交,于1928年6、7月发表修改、重订条约的宣言。美国为了在对华关系上先占一着,率先于7月25日与中国订立关税条约,同意中国关税自主。不少国家相继效法美国,与中国订立类似条约。在此情况下,一直极力反对废弃协定关税特权的英国,不得不于12月订立关税条约,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在此问题上,除日本之外,最顽固的就是英国。随后两年,英国又与中国政府换文,正式交还在大革命浪潮中已事实上收回的一些英租界。

  英国虽然随大流放弃了协定关税特权,但仍顽固坚持领事裁判权。当时,比、意、丹、葡、西等国已于1928年与中国订约,同意在半数以上国家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前提下也放弃该特权。可是,英国却宣称,“既欲维持通商口岸制度,则辄须存有一种治外法权制”[41],与美国串通一气,坚不放弃。当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宣布要在1930年1月1日强行废除领事裁判权,英外交大臣照会中国,拒不承认,表示只能视此为“原则上”渐进废除领事裁判权的开始日期,即作为与中国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的开始日期。在英美的拒绝之下,国民政府的命令只是一纸具文。赫德曾把领事裁判权视为“各项条约的中心观念”,这一特权的废弃,关系到整个不平等条约的体系的灭亡。由于英、美等国坚持这一特权,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的国民政府废约交涉陷入维谷。不久,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修约交涉基本上停顿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形势发生变化,废约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的中国抗战,与英美属同一战线。当时的日本把自己装扮成民族解放运动的救世主,提出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等条约特权。这一外交攻势,对作为中国盟友的英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它们不得不改变顽固立场,考虑中国的废约要求。1941年7月,英国通知中国,允诺在战后放弃条约特权。同年12月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加速了废约进程。翌年3月,宋子文赴美争取援助时,表达了希望立即废约的意向。此时的英美更加认识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了利用中国拖住日本,经过协商后,两国于10月10日声明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42]。

  然而,在废约谈判中,英国并不愿完全放弃条约权益,尤其在重大问题上坚不松口。它“不仅在通商问题上横生枝节,而且坚持九龙租借地不能提前归还”。英首相邱吉尔还宣称,凡属英国者,他必保守之,他决不会放弃任何一块大英帝国的领地。英外交部公开宣布,废除英国在华条约特权不包括将香港交还中国[43]。这样,中英之间的废约交涉迟迟不能达成协议,最后重庆国民政府作了让步,才于1943年1月11日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根据该约和有关换文,英国放弃了领事裁判权、辛丑条约所给予的一切权利、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军舰进入中国领水、引水、通商口岸和租界、任用英籍人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等等特权。至此,英国在华条约特权基本上被废弃。但是,还存在种种条约权益的残余,尤其是香港和九龙仍在不平等条约的名义下被英国霸占。

  新中国成立之后,彻底清除了西方列强在中国大陆的条约权益。80年代,中国政府又与英国进行了收回香港、九龙的谈判。交涉中,英国竟提出“三个条约有效”,以及“用主权换治权”等谬论,仍想维持殖民利益。但今日的中国已非昔时,英国的奢望仅仅是南柯一梦。1984年,中英签订“联合声明”,这一问题获得解决,香港即将回归祖国,英国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关系,就此划上一个句号。历史说明,英国这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始终不愿放弃殖民主义立场,但终不能阻挡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5、9、13、14、18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3页、10页、23页、21页、214页。

  2吴昆吾:《条约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页。

  3、4、6、10、11、15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713页、602页、365页、593页、629页、629页。

  7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8、17、19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92—93页、100页。

  12、16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362页。

  20梁敬:《在华领事裁判权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0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