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马江之战和甲午中日海战中的留学生(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2 00:00 来源:福建论坛:文史版 作者:戴学稷 查看:
以下让我们看看各战役中的情况。
首先是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
这次战斗,实际是日本有预谋地对中国海军运兵船的突然袭击,也是甲午中日海战的序幕。当时济运、广乙二艘自朝鲜牙山启航返国,被日舰吉野、浪速、秋律洲三艘围截,日舰不论在吨位、马力、时速还是在炮火、兵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开始不久,广乙就不支逃遁,日方三舰合攻济远,邦带兼领大副都司沈寿昌(留美归国学生)“屹立司柁,并指挥炮手还击”(据吴杰章等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解放军出版社第175—176页。)双方炮战一个多小时,互有伤亡,激战中,沈寿昌被飞来一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二副柯建章亦被弹“洞胸死”。为了摆脱被歼灭和保全舰只,管带方伯谦(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下令挂白旗向日本海军旗诈降,借以迷惑敌人,随后全速向西逃遁,并在日舰吉野迫近时猝用尾炮连发四弹,使吉野受创不敢再追,终于甩掉了紧迫不舍的日舰,返抵旅顺。
丰岛之战济远舰虽稍受损伤犹得安全返航,不仅保全了舰只本身而且予敌以创伤,它的战绩应予肯定。方伯谦作为济远舰的指挥官,在以弱战强的不利条件下,用诈降的手法迷惑敌人,不仅摆脱了强敌的围攻堵击,保全了自己,而且出其不意地给穷追的敌舰以重创,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多少年间曾有不少论者对方伯谦的诈降予以责难,认为这是贪生怕死,应当说,这种遣责是不恰当的,因为“兵不厌诈”,方伯谦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舰只,如果不设法逃跑而在不利的形势下滞留鏖战下去,最终无疑的必将是被歼毁和俘获。因此,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也称许方伯谦“甚谙海战”。
其次,在黄海海战中。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海战的大决战。中日双方都倾其全部兵力企求挫败对方,取得决定性胜利。在这次大规模的战斗中,除提督丁汝昌外,主力舰艇(包括两铁甲主力舰和巡洋舰的大部分以及其他小舰艇)的管带、帮带、大副,以至战役主要指挥官大都是留英、留美的归国学生。其中在北洋海军中地位仅次于提督丁汝昌的右翼总兵兼旗舰铁甲舰“定远”的管带刘步蟾、左翼总兵兼铁甲舰“镇远”管带林泰昌、中军右营副将兼巡洋舰“经远”管带林永升、中军左营副将兼巡洋舰“济远”管带方伯谦、中军右营副将兼巡洋舰“靖远”管带叶祖珪、左翼右营参将加副将衔兼巡洋舰“超勇”管带黄建勋、练习舰“威远”管带林颖启、练习舰“康济”管带萨镇冰等都是第一届留英学习海军的归国学生,巡洋舰“致远”帮带兼大副陈金揆(管带邓世昌)、“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广丙”舰帮带兼大副黄祖莲、“福龙”号鱼雷舰管带蔡廷干等均为早期留美归国学生。早期留美学生容尚谦(“寰泰”号管带)、吴应科、宋文翙、曹家祥、王良登,吴其藻、徐振鹏等也都参加了中日海战的各有关战役,但他们的具体战斗岗位和实况尚不明确,还缺乏具体确切的史料(见容尚谦《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和宋晞《容闳与一百二十名官学生——中国早期留美学生史略》(都缺乏具体情况)。)。
在黄海大战中,留英学生、经远舰管带林永升遭到号称日本“帝国精锐”吉野等四舰的围攻,中弹甚多,“火势陡发”但他毫无惧色,指挥全舰官兵“发炮以攻敌,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条”(《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当他奋勇督战时“突中敌弹,脑裂阵亡”(《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在致远舰任帮带兼大副的陈金揆(留美学生)在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亲操驾驶,冲锋直前,击伤日舰多艘。为保护旗舰免遭吉野等放出的鱼雷快船袭击,他毅然转舵,“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即将来船攻沉”(《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使定远舰免遭伤害。经过激烈的战斗,致远中弹甚多,船身倾斜,世昌认为“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金揆赞同和支持这个意见,与世昌密切配合,开足马力,直向吉野冲击,不料中途遭敌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倾刻沉没”。金揆与邓世昌同时落水壮烈牺牲(《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位于舰队右翼之超勇号管带黄建勋(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所在船系木质包铁的旧式快船,速度慢,武器设备陈旧,在吉野等围攻下虽竭力还击,但已受伤严重,引起大火,不久即右舷倾斜。建勋坠水后有左一鱼雷艇驶近相救,特抛长绳以援之,被他推掉而殉职于大海。当超勇舰中弹焚没后,此时广丙、平远、福龙等舰艇亦参加战斗。广丙号帮带、留美学生黄祖莲指挥广丙炮手配合平远舰击中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乘坐的西京丸,使之起火,福龙鱼雷艇管带留美学生蔡廷干下令乘机对西京丸发射两枚鱼雷,惜都未中,遂使西京丸幸免于难。
在黄海大战中总兵兼定远管带刘步蟾(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以舰队排成“人”字阵,定远号恰在“人”字顶端,他率领这个旗舰冲击在前,直入敌阵,将日本联合舰队拦腰截断。当提督丁汝昌在飞桥上身负重伤后,他又代为督战。在他的指挥下,定远和镇远两铁甲舰在五艘日舰的包围下沉着应战。他以熟练的航行技巧“指挥进退,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反而把对方旗舰松岛号击伤,“并合击伤其左侧一船,白烟冒起数丈”(《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镇远舰管带林泰曾(也是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率舰与定远密切配合,多次重创敌舰,使日方不得不承认“定远、镇远二舰顽强不屈,奋力与我抗争”的事实。在鏖战中,当旗舰定远号的桅楼被毁无从指挥时,靖远管带(也是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叶祖珪主动出来,代旗舰升旗收队,使北洋舰队保持队伍,在追击敌舰10余里后,才返回旅顺港。
在黄海大战中,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在双方激战中因舰身受伤较重,中途驶出战场返回驻地,李鸿章据报,不等查清真相,不经审问,匆匆奏报清廷下令“即行正法”,成为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路线和李鸿章避战保船错误方针的替罪羊。在这问题上,百年来争论不休,近年以来福州曾专题集会研讨(见《中日甲午战争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7月版及其他有关论文。)在此就不作赘述。当时与济远舰先后退出战场的还有广甲号,广甲管带方敬荣,亦为早期留美归国学生,他率舰逃至大连湾三山岛外的险石滩,因船底触礁进水而致搁浅,无法驶出。吴敬荣弃船登岸,广甲号被日舰击沉。
黄海大战后,1894年11月,北洋舰队巡游渤海返抵威海时,镇远号进港时因落潮而误擦暗礁致底板裂缝数处共三丈有余,虽采取紧急措施,堵住漏水,安然进入港内,但管带林泰曾严于自责,仰药自尽。他是第一届留英海军学生中的佼佼者,曾被誉为“闽厂学生出色之人”,留英时“资深学优”,回国后长期任职海军,在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勋,这时又担负着北洋舰队的要职与重任,是北洋海军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正当大敌当前的危难之际,他的死无异是中国海军的重大损失。
第三,威海保卫战阶段。
黄海大战,中国方面在舰艇和海军官兵以及骨干力量虽遭到严重的损失,但同时也予敌以重伤。此时北洋舰队仍保持一定的实力,但在清政府和李鸿章的错误方针指导下,不敢重新组织力量对敌出击,而只是龟缩在威海卫港口内,进行防御,实际上是被动挨打。由于日军陆军在山东荣成角的登陆成功,采取陆海夹击而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终成坐以待毙的危殆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