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4)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作者:冯天瑜 查看:
从史源学角度论之,熊秉坤撰于1912—1913年间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 、《九团三营营长前工兵八营革军二正队副队长金兆龙》 、《前工兵八营革军第二正队五支队长程正瀛(即定国)》等三文真实性昭著,而工八营发难士兵周全胜撰于1912—1913年间的《周全胜革命事略》,以及记述工八营士兵汤启发、翁国福的文字皆与之相互印证。而胡石庵1912年农历二月所撰《湖北革命实见记》记载的工八营发难参与者朱思武的陈述,亦可与之相佐证。故应当肯认,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共进会员、士兵程定国(正瀛)。
回忆录是值得重视的材料,但亦不可轻信、滥用。回忆录往往带有忆事者的主观色彩,须加以考证,以辨析其真伪。梁启超(1873—1929)晚年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今天考证“光绪遗诏”,很可能并非实有,而是康有为虚拟。袁世凯“出卖”维新党和光绪,其情实也与《戊戌政变记》的陈述有异。
由于种种原因,当事人前后的回忆文字,内容大相径庭,需要通过考证,辨析孰真孰伪。如辛亥武昌首义参加者熊秉坤1912—1913年的回忆文字与30年代、50年代的回忆文字,在谁打响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问题上,差异甚大。这是当事人回忆文字需要认真考证,不可拿来便用的又一例。
熊秉坤是工八营革命党人代表,是发难过程的重要组织者,虽非由其打响第一枪,然对首义贡献甚大,理应认作辛亥武昌起义发难单位代表人物,堪称辛亥首义功臣。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1] (1)见《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 (2)(3)(4)见《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熊秉坤:《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4] 熊秉坤:《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页。
[5]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72页。
[6]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101页。
[7] 《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8] 《九团三营营长前工兵八营革军二正队副队长金兆龙》,《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9~72页。
[9] 《前工兵八营革军第二正队五支队长程正瀛(即定国)》,《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页。
[10] 《周全胜革命事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8页。
[11]熊秉坤:《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35—36页。
[12]熊秉坤:《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版,第35—36页。另说:新军队官(连长)方配有警哨,故正目(班长)熊秉坤不可能吹哨集合。
[13] 胡石庵:《湖北革命实见记》,见《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一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