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莫忘章士钊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前线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1年至1910年武昌起义前一年,通称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章士钊将这十年分为两段。第一段从1901年至1905年,章士钊称为理论鼓吹期。第二段从

  1901年至1910年武昌起义前一年,通称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章士钊将这十年分为两段。第一段从1901年至1905年,章士钊称为理论鼓吹期。第二段从1906年至1910年,章士钊称为分途实行期。这是很有道理的。

  在理论鼓吹时期,出现了一批革命宣传家,其著名者有章太炎、邹容、陈天华、杨笃生等,我以为,于此莫忘章士钊,还应该加上他的名字。理由如下:

  一者,他是《苏报》和《国民日日报》两份革命报纸的主编。

  1903年之前,国内还没有一份公开鼓吹革命的报纸,邹容曾深以为虑。他对章士钊说:“革命非公开昌言不为功,将何处得有形势已成之言论机关,供吾徒恣意挥发为哉”邹容的话给了章士钊很深的刺激,是促使他出任《苏报》主编的原因。《苏报》原是日本黑龙会在上海创办的报纸,1898年秋归湖南人陈范经营。1903年春节后,聘请蔡元培等人撰写论说,开始出现“革命排满”言论。同年6月1日,章士钊出任主笔,进一步对《苏报》进行改革,报纸的革命倾向更趋明显。当天的论说文就提出:“革命”已是“天下大势之所趋”,中国的前途必然走向“革命”,任何措施都难以阻挡。从这一天开始,到7月7日报馆被封,37天之内,《苏报》发表论说文章40篇,篇篇都谈革命。其中,不少是章士钊的作品。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章士钊在报上大力推荐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和邹容的《革命军》,对于鼓动革命思潮起了很大作用。《驳康有为书》直斥光绪皇帝为“不辨菽麦”的“小丑”;《革命军》号召人们“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杀尽专制我之君主”,建立“中华共和国”。在当时,这些都是骇人听闻的言论。但是,《苏报》却发表文章,赞扬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应该“家置一编,以作警钟棒喝”,同时则赞扬《革命军》一书是“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这在当时,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在《苏报》为清政府封闭之后,章士钊不屈不挠,又创办《国民日日报》,继续宣传革命。它在直接攻击清政府方面虽然略为收敛了些,但是,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却较《苏报》更为深入,先后发表了《箴奴隶》、《说君》、《革天》、《道统辨》等文章,批判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领域开辟了新战场。当年12月,《国民日日报》因经费困难停刊。

  应该说,当时东南一带,宣传革命的报纸和刊物,《苏报》和《国民日日报》影响最大,水平最高,言论最激烈。

  二者,他是《苏报案纪事》、《沈荩》、《黄帝魂》等几个革命小册子的编者、执笔者或出版者。

  革命时代,宣传贵在简明快捷,因此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小册子流行。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杨笃生的《新湖南》等都是风行一时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在这方面,章士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编辑、出版了几种重要的小册子。

  《苏报案纪事》:1903年6月,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逮捕章太炎、邹容,并向租界当局控告章、邹二人“故意污蔑满清皇帝,排诋政府,大逆不道”,成为轰动一时的“《苏报》案”。为了抗议清政府对舆论的镇压,表彰章太炎、邹容的革命精神,章士钊迅速编辑并出版了《苏报案纪事》一书,以日记体记述《苏报》案始末,录存《苏报》宣传革命的重要文章和邹容的《革命军》全文。在当时,这是和清政府“对着干”,发生了重大影响。

  《沈荩》:沈荩年参与湖南维新运动。1900年在上海参加正气会,后组织自立军,谋划在两湖地区起义,结果失败。1903年侦得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密约,在报上公布。同年7月,被西太后下令杖毙于狱中。为了悼念沈荩,鼓吹革命,章士钊又以极快的速度编辑出版了《沈荩》一书,叙述沈荩历史和他惨毙狱中的事实。前有章太炎的序文,末收哀挽诗词及报刊舆论。在该书中,章士钊大声疾呼,认为“种性存亡,争此一隙”,必须牺牲流血,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说:“舍此爱自由独立之同胞倾无量之头颅,购取文明幸福之外,别无希望”。该书出版后,清政府立即下令禁毁,是当时宣传革命收效最大的出版物之一。

  《黄帝魂》、《苏报》、《国民日日报》相继停刊后,章士钊又创办新大陆图书印刷局,出版黄藻所编的《黄帝魂》一书,该书收录当时国内外报刊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宣传革命的文章45篇,“综合舆论,画龙点睛”,是“1903年鼓吹高潮中典型著述之一”。

  三者,他是在国内比较全面地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和生平,给予崇高评价的第一人。1903年之前,孙中山在国内知识界尚无影响。1903年,章士钊根据日本人宫崎滔天所著《三十三年落花梦》中所述孙中山初期革命事迹,加以裁剪,译为中文,改题《孙逸仙》出版。在该书序言中,章士钊推崇孙中山是“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又说:“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这是国内文化界对孙中山最早也是最高的评价。此书一出,人人争读,对于扩大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有趣的是,孙中山原名文,字逸仙,1897年流亡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当时中山是姓,樵是名。章士钊在翻译时,误将“中山”二字连缀在“孙”字下面,成了“孙中山”,不想自此流行开来,成了约定俗成的名字,孙文的正式名字反而不大为人所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