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26卷 作者:饶怀民 吴科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究其原因,一是受西学的启迪;二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正确审视;三是源于对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危害的认识;四是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卓越领导者和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最为先进的经济思想,而他提出的对开放思想则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把握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轨迹,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初步形成和趋于成熟三个阶段。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萌芽的阶段。早在1890年,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就自称他“留心经济之学十有余年矣,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致历朝制度之沿革,大则两间之天道人事,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多有旁及。”[1]并朦胧地提出过学习西方的想法,“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2]。此后,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多次提到发展农业,要“参仿西法”的问题,主张派员“赴泰西各国,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牧畜,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一切善法,泐为专书,必简必赅,使人易晓。”[3]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出“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不急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事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4]。并且具体提出了“步武泰西,参行西法”,“驾欧洲而上之”[5]的具体措施。1897年,孙中山在与《伦敦被难记》俄译者的谈话中,谈及“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6]。1905年,孙中山在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时又指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7]稍后,他又《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中强调:“将来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亦不难转弱为强,易旧为新。”[8]孙中山认为,中国需要“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同样,西方国家也“需要中国向世界贸易开放门户”[9]。1911年3月,他表示:“期望日本人能在经济上与中国密切合作。”[10]辛亥革命前夕,法国《朝日新闻》驻美访员问及孙中山革命成功之后,是否排外时,孙中山巧妙地回答说:“吾等同志及国中有新知者,皆深明责任,且知文明来自西方”,“吾国民深负文明债于西方。”[11]这一时期,孙中山更多地是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并非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其开放思想的内容比较笼统。他虽然也说过“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向世界贸易开放门户”之类的话,但一直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对外开放思想体系。

  辛亥革命胜利后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孙中山从民族、民主革命的角度出发对开放思想作了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阐述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他已经从振兴实业、实行民生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索。他首次提出了“开放主义”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1912年4月17日,他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上说:“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12]10月23日,他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上演说,又言简意赅地对开放政策作了明确的诠释:“何以名为开放政策,就是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13]并对开放政策的内容作了阐述:“鄙意以为三项皆须利用外人”,即“利用外资”、“利用外国人才”、“利用外人方法”[14]。这一时期,孙中山虽然认为农工商矿务各种实业“不能偏废”,但还是把发展铁路交通置于各种实业的中心位置,未能对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全面开放和发展作出全面的部署和规划。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趋于成熟的阶段。孙中山在战争后期就敏锐地觉察到,西方列强用于战争的大量资金和设备在战后必须寻求新的出路。他说:“夫此等工厂(世界大战各国新设之制造厂)专为供给战品而设,今大战已息,此等工厂将成为废物矣。其投于此等工厂之千百万工人,亦将失业矣。其投于此等工厂之数十万万资本,将无从取偿矣。”[15]而中国地大物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吸收经济之大海洋,凡诸工业国其资本有余者,中国能尽吸收之”[16]。因此,中国面临着一个发展经济、振兴实业的“天与之机”会[17]。为此,孙中山花了一年多时间撰成长达十万字的《实业计划》,拟定了一个以国际资金发展中国经济的宏伟规划,这是其对外开放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孙中山联系中国的实际,详尽地论述了对外开放中的产业布局和地域布局等问题,使其对外开放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

  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受西学的启迪。孙中山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从此,他就读于檀香山、香港等地的西式学堂,接受系统的西方教育,他“看见了欧美近一百年的文化,雄飞突进,一日千里,种种文明都是比中国进步得多”[19]。从而体验到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