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7)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武昌首义,实为一次新军暴动。这是革命党人长期从事军运的结果。而“运动新军”的方针,由武昌花园山聚会确立,以后,科学补习所、

  第六节  文学社

  辛亥武昌首义,实为一次新军暴动。这是革命党人长期从事军运的结果。而“运动新军”的方针,由武昌花园山聚会确立,以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军队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均为此而前赴后继,到武昌起义前夕在湖北新军中大规模发展组织的革命团体,一是共进会,一是文学社。由群治学社一振武学社递邅而来的文学社在军队中的力量尤为雄厚。李廉方说:“武昌首义,扛枪拖炮,以光复三镇,鏖战阳夏者,大抵皆文学社社员。”[1]文学社和共进会可以说是自年以来湖北各革命团体的总其成者。

  一、文学社的成立

  文学社是在振武学社被破坏之后,军学两界党人继续奋起重新组创的一个规模较大的革命团体。正如蔡大辅(?-1915)为征集文学社史料,在1911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公报》上刊登的“启事”中所指出的:“本社发源群治,过渡振武,成功文学。”章裕昆(1989-1975)也说:“振武学社经施龙破坏,停顿两月余,风潮略静。各标同志力促恢复,时已季冬,蒋翊武约詹大悲、刘复基、章裕昆等会于阅马场集贤酒馆,讨论名称及进行策略。”[2]

  文学社从名称到简章,都带有隐蔽性。张难先说:在集贤酒馆“讨论进行方法,同志多主张复振武之旧观。詹大悲以振武社已为官厅侦知,而振武二字,尤易注目,不如另改名称,重新组织为愈。吾辈革命,所重者在精神,不在名称警耸耳。众韪之,乃决议改组为文学社,推詹大悲起草简章”。[3]“文学社简章”没有在革命宗旨上展开篇幅,仅说“本社以联合同志研究文学,故名曰文学社”。这些作法,表现了文学社朴实无华,谨慎小心的风格,这是文学社在武昌首义中能够作出重大贡献的原因之一。然而,文学社的宗旨虽然是“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4],因而对士兵有号召力,但文学社成员大都不甚关心政治问题,认为革新政治是同盟会的事。这是文学社的一大弱点。

  1911年1月30日(辛亥元旦),党人以新军团拜名义,在黄鹤楼风度楼召开大会,到会者有蒋翊武、章裕昆、詹大悲、刘尧澂(复基)、王守愚、邹毓琳、蔡大辅及各标代表等,推四十一标湖南籍学兵蒋武为主席。蒋首先报告将振武学社改名文学社的意义及文学社简章,与会者均无异议,旋提议选举职员。章裕昆提议:“此时暂不设副社长,俟范围扩充至相当程度时增设。再各标代表,无须改选。”众赞成。当推蒋翊武(1885-1913)为正社长,詹大悲(1887-1927)为文书部长,蔡大辅、王守愚为文书员,刘尧澂为评议长,邹毓琳为会计兼庶务。胡瑛在狱中参与策划。[5]3月15日,蒋翊武又在黄土坡招鹤酒楼召开代表会议,“翊武主席,报告社务大繁,非一人精力所能任,提议推王宪章为副社长,众赞成”[6]。

  以上文学社主要干部,除詹大悲等少数人外,几乎都是湖南人;除詹大悲系报界人士外,几乎全是士兵。这后一点显示文学社基本上是一士兵革命组织;前一点则流露出这一团体具有某种乡土意识。在此之前,群治学社与共进会往往同在一个部队发展成员,不少人既为群治学社社员又为共进会会员。这一阶段,两组织间并无芥蒂,共进会会员黄元吉回忆当时情形说:共进会、群治学社“同属革命团体,向来不分彼此”[7]。群治学社解体,振武学社继起,地域意识渐趋浓厚,先后担任振武学社社长、庶务等职的杨王鹏、李抱良(六如)等都是湘籍,鄂籍社员有所不满,恰好这时孙武以共进会为号召,振武学社中的一部分鄂籍社员就转而加入共进会。到文学社时期,与共进会的乡土分野更为明显,两组织不和的种子潜伏于此。

  二、文学社的组织发展及活动概况

  文学社的入社手续简单,先经人介绍,再加审查,然后填愿书,愿书不是先印好的,而是随便用什么纸条子均可,只写明经某人介绍,愿意加入本社为社员,实行革命、服从纪律。为了保密,愿书登记后,即行销毁。登记办法,据王守愚写的《与蔡君大辅共事记》说:“其法用英文字母代表标营队”,“共置六册”[8]。社员碰头定在每星期日下午六七时游戏时间,各就所在单位操场中进行,利用各种游戏方式,从事联络和传达某种消息,布置任务等。

  文学社在武昌的发展,先由左旗(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在地)的第四十一标和第三十一标,再到右旗(今紫阳路二九二号)的第二十九标和第三十标,再及于马、炮、工各标营和驻南湖的第三十二标。蒋翊武、刘复基所在的第四十一标是策源地。王宪章、张廷辅所在的第三十标次之。第四十二标最后,而社员人数却最多。该标驻地自汉阳起以迄河南信阳,是重要的战略地带。1911年夏季是文学社大发展时期,6月,新军中社员“将近两千人”[9];到武昌起义前夕更达三千之众[10],成为湖北新军中人数最多的革命团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