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安仁冤案之谜
辛亥革命网 2011-05-20 00:00 来源:民国春秋 作者:谢本书 查看:
刀安仁(1872-1913),傣族,云南省干崖(今盈江)第24任土司。
干崖宣抚司(土司)始建于明代正统九年(1444年),清沿明制,仍由刀家世袭宣抚使世职。干崖刀家第一代始祖郗忠国,后赐刀姓刀、郗同姓。①刀安仁又名郗安任,字佩生(或沛生)。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刀安仁19岁时,正式承袭了干崖土司世职。②
刀安仁在职之年,兴利除弊,讲武文,立志变革。他也曾率领傣族和其他民族边民,抗击英国侵略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侵略,也反对清王朝出卖祖国权益的行为。1905年,刀安仁曾到印度、缅甸一带考察,在仰光与革命人士接触,深受启发,表示愿意“以举兵滇边为己任”,投身革命。③
1906年,刀安仁在革命党人的帮助下,带领刀安文、刀卫廷等 10多名傣族男女青年赴日本留学。临行前,将土司职务交给三弟刀安善代理,变卖了部分官租官田,以为留学费用。5月,刀安仁一行到达日本东京,见到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结识了日本友人宫崎。在他们的帮助下,刀安仁进了东京政法大学速成法政科,刀安文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科。不久,由云南籍同盟会员吕志伊介绍,孙中山主盟,刀安仁、刀安文加入了同盟会。④这样,云南边疆的土司刀安仁就成了我国第一位傣族同盟会员。
刀安仁加入同盟会后,积极参加同盟会的活动,并给同盟会在经费方面予以资助。为此刀安仁写信回干崖,要三弟刀安善拍卖官租,筹款三万银元汇至东京。款到后,刀安仁以二万元捐赠同盟会,留下一万元以供给十多人的生活、学习费用。⑤在日本期间,刀安仁广泛结交友人,包括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居正、宋教仁、胡汉民、章炳麟、吕志伊、李根源等,尤其与孙中山保持了深厚的友谊。
在日本一年多,刀安仁深受教育和启发,决定提前回干崖,准备起义,同时在家乡发展实业。这个计划得到孙中山、黄兴等人的支持,于是刀安仁再次通知家中拍卖官租,汇五万元至日本。款到后,刀安仁再给同盟会部分捐助,其余则用于购买枪支弹药及回家旅费等。
1908年初,刀安仁回到干崖,在发展实业和教育事业的同时,积极策划反清武装斗争。刀安仁与腾越同盟会员张文光等联合,在干崖建立了同盟会支部,又在腾越建立了“自治同志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08年底,刀安仁配合同盟会杨震鸥密谋永昌(保山)起义,事 洩失败。1910年6月,刀安仁再赴日本,晋见孙中山,汇报了滇西起义等有关情况,深得孙中山的勉励。⑥刀安仁回到干崖后,又曾赴缅甸与黄兴见面于胶墨,具体讨论了滇西起义问题,并在腾越与张文光、刘辅国三人,组成了一个核心小组,以刀安仁为组长、张文光为副组长、刘辅国为联络员。
1911年8月,张文光、刀安仁等商议起义日期为农历九月(公历阳历10月下旬)。10月10日,辛亥武装起义爆发,全国震动,这就加速了滇西起义的进程。10月27日,滇西腾越起义爆发,张文光率领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刀安仁率其国民军于10月28日赶到腾越。经过一日战斗,腾越起义宣告成功,成立了滇西军都督府,以张文光为第一都督,刀安仁为第二都督。这是云南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地方政权,对促进全省的迅速起义,对新兴的云南地方政权的建立,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年12月26日,张文光提议,推刀安仁为滇西军政府代表,赴上海、南京报告光复经过,疏通各方面的关系。于是,对辛亥滇西腾越起义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刀安仁,遂绕道前往上海。
然而,当刀安仁离开腾越,赴上海途中,有关刀安仁的谣言四起。而刀安仁在途中无法了解真实情况,一直蒙在鼓里,冤案就从这时发生了。
1912年2月,刀安仁到达南京,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已经成立。刀安仁晋见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报告了腾越起义及滇西军政府的工作情况。孙中山很高兴,鼓励他继续为革命工作。然而不久,清帝退位,孙中山亦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刀安仁眼见孙中山辞职,政府北迁,心烦意乱,仍决定尽快返回滇西。几天以后,刀安仁及其弟莫名其妙地遭到了逮捕。由于政府北迁,刀安仁兄弟被解往北京关押。
刀安仁为什么被捕,至今仍是一个谜。据现在所见到的材料,最早对刀安仁进行攻击的可能是张文光的部将、滇西军政府提督陈云龙。陈云龙在滇西起义成功后,率军进攻大理,而昆明、大理随即光复,此时陈云龙军应停止进军,但陈军却继续前进,引起各方面的指责。陈云龙为转移视线,反而指责刀安仁 “居心叵测”派人到大理抢劫军械,有“吞滇省独立之意”。⑦这就加剧了张文光与刀安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