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教育的职业意蕴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作者:熊志勇 查看:
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接轨,是时下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军校教育要顺应知识经济与知识军事融会贯通、交相互动的时代潮流,走出自我封闭的误区,积极探索与国民教育接轨的途径,使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相得益彰,达到“双赢”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军校教育如何把握接轨的意蕴,既博采众长,亦保持特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直言之,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接轨,决非意味军校教育特征的消失,恰恰相反,军校教育惟有凸现鲜明的使命意识和浓厚的“军味”、“兵味”,方可伫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潮头。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军人职业意识培树是军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军校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之一。
现代社会的军人角色是义务与职业的统一。由于军事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密,军事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军队骨干中坚的军官和士官尤其如此。一般说来,军官和士官都必须经过军事院校的专门培训,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的确定性,使培树军人职业意识成为军校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否则很难辨析军校教育的功能特征所在。大千世界本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育亦不例外。认知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区别,旨在说明军人职业意识与军校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而界定军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教育对象上看,军校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区别,主要并不在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而是教育对象的角色期待、职业意识与行为方式的差异。军校教育对象的角色地位十分明确: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学员。军校学员一入校,就开始认同未来的职业,实现由民到兵的转变,并为适应这种职业需要而接受专门教育。军队是执行特殊使命的武装集团,担负着对外反侵略,对内防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为军队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是军校教育的目的所在。军校教育的性质、内容、目标和特定的军营文化要求,决定了教育对象必须认同和养成良好的军人职业意识。相比之下,国民教育对象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观念要复杂、淡薄得多。普通高校学生在校通常只有专业之分,没有多少职业的概念。同一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普通高校属于普适性教育,职业取向多彩驳杂,在普通高校实行文理兼容、通科教学、双学位制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情况下,职业意识更加难以确定。从普通高校学生角色预期的多元化来看,大抵也没有这种必要。
社会学意义上的职业意识,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价值评估、心理预期、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的认同等等。具体到军校教育来说,军事职业的特殊性,兵民区别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育的军事化特征,抓住这个特点,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军事人才观。三百六十行,惟有军人是以生命和鲜血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人民军队职业的神圣与崇高,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军队所扮演的角色非同寻常。军队是国家暴力统治的重要机器,担负着执行特殊任务的政治使命,当兵就是要准备打仗,随时可能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而战争的胜败则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因此,军人的价值评估显然不同于其他职业。离开军人职业特点来谈军校素质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首先要明确的是,今天的军校学员,就是明天驰骋疆场的军(士)官,让学员充分认识肩负的使命,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军人责任感和荣誉感,养成坚韧不拔、雷厉风行、斗志顽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人作风,为“打得赢”、“不变质”奠定坚实基础,是新时期军校建设的主题,军队院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