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媒与美国的对华政策
辛亥革命网 2011-05-21 00:0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 作者:熊志勇 查看:
这一段时间,关心和研究中美关系的人都会谈到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的辩论,特别是美国各种媒介经常刊登批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和歪曲中国状况的文章。为此,一些在美国留过学和工作过的学者和记者专门出版了《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揭露这些宣传毒化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氛围。在美国生活的许多中国人和美国朋友也都感到一种压抑的气氛。大家对中美关系的走向存在担心。与此同时,由于两国高级人士互访的增多,包括副总统戈尔、美国众议院议长金克里奇访问中国,江泽民主席访美和克林顿总统访华,更由于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人们又感到中美关系的发展是乐观的。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判断传媒的负面宣传的影响,的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许多报刊,特别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报和《时代》周刊、《标准周刊》这样的新闻杂志等都登载了不少歪曲中国情况和攻击克林顿对华政策的文章。美国电视也播了一些类似的节目。甚至“争取诚实的政府的公民”组织在其社团的刊物中也利用所谓政治捐款事件强烈地抨击政府的对华政策,指责中国收卖美国的外交政策。
从这些负面文章或报道中,可以看到三个特点。第一,除了新闻记者的报道外,其他文章的作者中极少有人专门研究中国问题。这些人对中国的攻击或对克林顿对华政策的不满往往是出于一种冷战的思维。他们总要为美国找到一个敌人,似乎这样才能团结美国人民和动员美国大众。早在冷战结束之前,由于前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减少,有些美国人就把注意力放在日本身上,惊呼日本会再次威胁美国。如今,日本的经济发展遇到麻烦,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引起世人瞩目,再加上中国是唯一的共产党领导的大国,他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当然也有个别研究亚洲和中国问题的学者加入这一行列。如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部主任曾在报纸上以模拟一份中国内部文件的形式称,中国要在亚洲推行中国的“门罗主义”政策,而这方面的唯一障碍是美国。
第二,媒介借用各色人等来攻击中国和美国对华政策,主要原因是冷战后美国观众对国际新闻的兴趣日益下降,报导也随之减少。在冷战时期,国际新闻的重点是苏联或共产党的威胁,因为百姓关心自己的安全。冷战过去之后,新闻记者找不到能说明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重大“故事”,也就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在电视报道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低收视率会造成经济效益降低,因此电视网晚间新闻中国际部分不得不大幅度减少。三大电视台中,ABC电视台1989年播了3733分钟,而1996年只播了1838分钟。NBC电视台1989年播了3351分钟,而1996年只播了1175分钟。对外政策的介绍也减少了时间。
另外,传统的新闻媒介还面临着其他媒介的竞争,如互联网络,甚至传真机。这种状况迫使报刊电视常常用能打动人心的报道来吸引读者和观众。而最容易吸引人的,一种是各种各样的“威胁”,如某种导弹“可以打到位于海湾的美国舰队”,中国某某想用“核武器打到美国的西海岸”,某公司工人失业是因为大量进口中国的纺织品,贸易逆差和盗版问题使美国每年少收入多少亿美元等等。这些都涉及到美国人的切身利益,而谁也不想看到国家的安全没全保障,谁也不希望自己的饭碗被打破。另一种是有背于美国人价值观的事件。如某某国家的人说话只能有“一种声音”,某某人士因批评政府政策而遭到迫害等。那些经故意渲染出来的事例能轻而易举地捕获读者的同情心。
这些报道在我们看来或者是不真实的,或者是片面的。但若考虑到美国新闻媒介的传统特点,出现这种大量负面报道就不足为奇了。美国的新闻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消息差不多都是坏的。一位记者发来的电讯说‘一切顺利’,这种电讯一般是不予刊登的”。如果记者的稿子不能经常上版面,那他个人就面临着“下岗”的问题。
第三、大批作者为共和党人,包括前布什政府的官员。他们对现政府发难,激烈地攻击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其原因正如《旗帜周刊》的一位作者所说:“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近几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帆风顺,克林顿政府的声誉比较高。共和党为了争取下届总统竞选的胜利,不得不想方设法来贬低民主党的统治。跟踪轰动一时的竞选捐款事件,揭露克林顿私生活的问题,以及抨击现政府的对华政策,这一切报道都有这样的背景。
二
虽然美国媒介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很多,那么这些报道就能支配美国的对华政策吗?
新闻媒介在美国有着“无冕之王”的地位,对舆论的形成的确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媒介的影响力,每位美国总统候选人总要借助媒介来宣传自己。但他们又害怕媒介,所以一些史学家总结说:美国总统要不断地寻找办法把他们的想法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大众,而不经过媒介中那些“爱唱反调的牢骚鬼”的删节。但媒介对于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人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它是行政、立法、司法部门之外的“第四个政府部门”。有的人认为,“新闻媒介虽然是畅言无忌的批评者,但它对于政策制定毕竟只能发出比较小的声音。”因此,想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媒介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