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蒋介石日记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决策与信息 作者:杨天石 查看:
一提起蒋介石,大家就会想到陈伯达曾经写过一本《人民公敌蒋介石》的书。这些年来,随着政治环境、学术环境的宽松,应该说蒋介石的形象逐渐地有所改变。在台湾,原来把蒋介石说成是千古完人,被塑造成一个神。但是这些年来,在台湾,蒋的形象,蒋的评价越来越低。而在大陆,恰恰相反,以前蒋介石是匪,是鬼,现在慢慢地恢复为人。一个是从神到人,一个是从鬼到人,通过这个过程,我想可能会逐渐地还原历史上蒋的本来面貌。
蒋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应该说,在中国的政治领导人里边,再扩展到世界范围里面,政治领导人能够留下57年日记,是少有的。蒋介石57年的日记,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日记有各种各样。有的人记日记时,想到怕今后公布,这样他笔下就可能不讲真话。另外一种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这种日记常常比较袒露,真实性比较高。蒋的日记,主要的是写给自己看的。
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那时候,蒋介石是进攻杭州浙江巡抚衙门的敢死队队长,后来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1922年,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和孙中山同命运,共患难。这以后,蒋领导过北伐战争,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三年内战,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者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国家焉能独立”,这些话,我想大家不奇怪。
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嘛!但是,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蒋介石对英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大家一定也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但是看蒋的日记,他内心里对英国和美国,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为了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见蒋介石1945年3月15日、4月13日、30日日记)。这些地方,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他败退台湾以后,仍然坚持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为什么这么说?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强迫中国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人的任务,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但是蒋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第一功是他在1926年到1928年这段期间,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年7月到1927年3月,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率领在黄埔军校所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誓师,8个月的时间打垮了两个军阀集团,一个是孙传芳,一个吴佩孚,收复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6个省。从1928年4月到6月,他用不到三个月时间,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而且在1928年12月,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从1912年到1928年,蒋介石领导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年的统治。所以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中日战争是一场力量悬殊很大的战争。第一,敌强我弱;第二,开头几年,国际上没有援助,或者很少援助。战争初期,中国的军队失败得很惨。
南京沦陷以后,汪精卫已经对抗战失去信心,就找到蒋介石说,看来你不行了,还是我出来吧,我出来另外成立一个政权,我来解决时局。
国民党大员于右任是国民党左派,他当时也撑不住了。他批评蒋太犹豫不决,必须当机立断,跟日本人谈和。国民党的另一位大员居正对蒋说:“要是你不敢和日本人谈和,我出来谈,我来签字。”也就是说,在南京沦陷以后,国民党、国民政府里面有不少人要跟日本人谈和,要妥协。蒋介石在这个时候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把都城迁到重庆去。迁到重庆干什么?长期坚持抗战。
也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反对跟日本人谈判的。1939年,汪精卫叛变,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是个中国通,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成立国民政府了,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
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批了几行字,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甩出了前所未有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了国民党、给了蒋介石一个至今还没有人能超过的崇高评价。毛泽东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呢?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