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地建设中重视科研机制的改革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建设好基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两大重要因素。为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使学生在科研中获益,我们对科

  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建设好基地、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两大重要因素。为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使学生在科研中获益,我们对科研机制进行了改革。

  建立科研激励机制。为了让教师在科研中多出成果,我们实行了奖励制度,一般学术论文每千字奖励20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每篇再奖励500至1000元,著作按分类和学术水平每千字奖励3至10元。承担国家和教育部各类课题,学院奖励配套经费2000元。在科研编制津贴方面,对争取到国家和教育部各类课题的教师,除享受一般教师的待遇之外,还每月享受科研编制的津贴。这一改革提高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目前,我院教师共承担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并且已出版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每年发表论文200余篇。

  建立以重点学科带动整个基地科研发展的新机制。我院的《中国近现代史》是全国首批博士点、国家级重点学科,今年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审,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过去因《中国近现代史》的骨干教师大多集中在建置独立的近代史研究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与本科生接触较少;作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的历史文献研究所也存在类似情况。为了建设好基地,我们采取三合一的方式,将系、所联合组成历史文化学院,打破了系与所之间的隔阂。两个研究所承担的重要课题吸收历史系的教师参加,研究所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不仅参与指导全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而且还担任基地班学生的指导老师。基地班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学院的学科优势在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不仅如此,国家级重点学科近代史研究所传统的浓厚科研氛围,直接扩展到整个学院,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起了重要的熏陶作用。

  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学院规定学生可根据研究兴趣和课题内容在全院选择导师(包括博士生导师),改变了以往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的状况。学院对指导老师的职权利作了相应的规定。这样,基地班的学生在科研方面可以像研究生一样接受导师的精心指导。在学院的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基地班学生成立了科研小组。学院为学生的科研立项创造各种条件,除积极争取学校的科研项目之外,还划拨专门经费用于基地班学生的科研立项和开展科研活动,设立专项奖学金每年对学习、科研比较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凡学生公开发表论文,不仅奖励其本人而且也奖励导师,并将这些优秀学生吸收到老师的课题组,参与导师承担的各种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掌握从事科研的能力。例如本院教师承担的国务院体改办横向重要课题“西部开发的历史研究”,就吸收了96、97 、98 三个年级基地班的 名学生参加,并发给科研经费。学院还在基地班学生中开展了科研竞赛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类似学术报告会的论文竞赛和评比,对优秀论文给予奖励,编印学生论文集,并推荐到有关刊物上发表。

  通过这些措施,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近五年来,本院教师每年都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科研成果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三等奖各二项,以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基地班学生也每年均有论文发表,特别是世界史科研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已公开发表十余篇论文。基地班学生的论文也多次获奖,其中包括校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10余项,省级大学生科研成果奖5项,在首届 “精伦奖”(省级)评比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二项,名列全校文科院系第一。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之后,基地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明显增强,95级基地班有13人、96级基地班有14人被推荐到校内外攻读研究生。在保送推荐到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绝大多数基地班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接受学校有关院系的好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