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学与政治及其他(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第37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继《论史魂》之后,从历史的学科特点和历史的复杂性出发,论证了史学家与政治家、史学家与史学研究对象、史学家与其他学科学者之间

  “头是×姓物”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记庚子五月“东南互保”策划事颇生动。当时,北京清廷已贸然对外宣战,张謇等东南绅商害怕战火延及长江流域,便到南京劝说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这无异于公开违抗清廷宣战谕旨,其风险之大不言而喻;所以两江督署幕僚中颇有力持异议者,刘本人也犹豫不决。他问张謇:“两宫将幸西北,西北与东南孰重?”张回答说:“无西北不足以存东南,为其名不足以存也;无东南不足以存西北,为其实不足以存也。”于是“刘蹶然曰:‘吾决矣’。告其客曰:‘头是刘姓物’。”

  甲午战败以后,刘坤一暮气日深,并非很有胆识的封疆大吏。但决定倡行“东南互保”,确实表现出很大勇气,“头是刘姓物”一语更是掷地有声。我常向年轻学者讲这个故事,“头是×姓物”!难道我们就不该扪心自问吗?头既然长在自己身上,理应属于自己。就史学家而言,这就意味着必须秉笔直书与独立思考,而不应总是“唯书唯上”(借用陈云语)。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政治家虽然经常以“创造性地发展”自炫,而给史学家留下的创造思维空间却很小很小。史学家大多是循规蹈矩的读书人,但政治家总有点不大放心,唯恐他们在史事陈述中塞进什么有违政治原则的“微言大义”。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电视连续剧《刘罗锅》中的一个故事。和王申派人暗中审查刘墉新刻的诗集,那人翻来翻去却查不出任何问题。和王申倒是胸有成竹,贼眼一翻对那人说:“你不会鸡蛋里挑骨头吗?”纵观历史,史学家受“鸡蛋里挑骨头”之害难道还少了吗?远的不说,就是1949年以来,从《武训传》到《海瑞罢官》,从李秀成评价到《燕山夜话》,岂不都是政治家对史学家大张挞伐,岂不都是“鸡蛋里挑骨头”专业户们乘机大显身手。我无意重新揭开已经愈合的历史疮疤,只希望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教训。

  《新工具》的作者培根,毕竟是做过大官的学者,他既理解学者的秉性,也深知政治家的心术。他认为“由新运动而来的危险与由新见解而来的新危险根本不是一回事”,新运动可能搅动现存的社会秩序,而新见解则使人们从四面八方听到“新事功和新进步的喧声”。但是他也指出在理性上说来如此的事情,“在实践上做的却并非这样”,政治家更为信赖的还是阻遏科学进步的管制。

我奉送给史学家的话语是“无畏”,奉送给政治家的词汇是“宽容”,我仍然期待着这两种人通过对话以形成沟通与理解。

  对话与理解

  我很欢喜对话这个字眼,因为对话双方理应处于相互平等态势。国与国之间、党与党之间都需要对话,更何况同一社会中的不同职业族群之间。

  但我现在已不想再谈政治家与史学家之间的对话,因为做比说更为重要。我在这里思考的问题是:在历史学范围内,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否也应对话?换言之,今天是否需要与往昔对话?

  我历来对此持肯定态度。我注意到法国历史学家也曾有类似的思考。马鲁在《论历史认识》一书中强调指出:“文献在向我们呼唤,要我们‘像今天朋友了解朋友那样’去了解过去的人。”朋友了解朋友的最好方法是对话,只不过与死去的朋友的对话乃是潜在与无声,也就是法国历史学家所说的“潜在的共鸣”。布洛赫总是把理解看得重于评判。他语重心长地说:“千言万语,归根结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甚至在诉讼时,人们也往往轻易下结论,动辄指责他人,而从来不提倡充分的理解。任何与我们不同的人,如外国人,如政敌,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恶人。在双方不可避免的冲突中,有必要加深一些理解以便于疏导,如有时间进行充分的理解,就能防止冲突。只要历史学能抛弃它那假天使的架子,就能避免上述弱点。理解包括体验人类千变万化的差异,包括人们之间不断进行的交往。只要这种交往是善意的,就会对生活与科学有百利而无一弊。”(《历史学家的技艺》)

  四百多年以前,明人李贽早就有过类似体会,而阐述更为深切。刘东星《藏书》序云:“予为左辖时,获交卓吾先生于楚。先生手不释卷,终日抄写,自批自点,自歌自赞,不肯出以示人。予因异而问焉,先生曰:‘吾镇日无事,只与千古人为友。彼其作用,多有妙处,其心多有不可知处。既已觑破,实不与旧时公案同,如何敢以语人也?以故特书而藏之,以俟夫千百世之后尔。’”(《藏书》卷首)李贽与焦弱侯书对此亦有所说明:“山中寂寞无侣,时时取史册披阅,得与其人会睹,亦自快乐,非谓有志于博学宏词科也。尝谓载籍所称,不但赫然可纪述于后者是大圣人;纵遗臭万年,绝无足录,其精神巧思亦能令人心羡。况真正圣贤,不免被人细谪;或以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为辨雪!故读史时真如与百千万人作对敌,一经对垒,自然献俘授首,殊有绝致,未易告语。”(《续焚书》卷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