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 新看法——“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学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史岩 查看:
由四川省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成都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历史学会等17个单位、团体联合举办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纪念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下旬在四川金堂县召开。来自四川省各高等院校、科研、方志、文博、档案、新闻出版机构和党政机关、文史馆的120余位专家、学者与研究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61篇。这次研讨会,是四川省在新千年伊始首次举行的以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为中心议题的学术讨论会。
省市领导和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聂荣贵、冯元蔚、廖伯康、王于、章玉钧、吴正德、唐运张、张中瀛、骆隆森、殷建中等出席了会议的开幕式。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在会上作了《关于四川保路运动若干问题》的专题发言。
在为期两天半的研讨会上,与会同志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极富成果的讨论。这次会议不仅地方特色浓郁,而且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领域有所拓展。一些同志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引人注目,令人欣喜。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提出的新问题简述如下。
一、四川保路运动和四川社会的现代化问题。这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与会代表认为,四川保路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而且也是一场早期现代化运动。它既是四川社会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推进四川社会现代化的助推器和强大动力。
隗瀛涛教授指出,四川现代化进程始于重庆开埠;20世纪初年又有过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富农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四川农村的露头,使四川经济领域呈现比较明显的现代化趋势。(2)新式教育和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出现及活动。(3)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近代社团开始走上四川历史舞台,成为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4)“地方自治”的筹办和绅权的扩大,推进了政治的现代化。(5)川汉铁路的兴办是“一件最普通、最彻底的资本主义的表现”(郭沫若语)。川汉铁路招集的股本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集股过程也是相当数量的四川人卷入近代化潮流的过程。因此,当清政府卖国卖路时,一场旨在冲击反近代化势力的保路运动和同志军起义犹如山洪爆发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这是代表现代化的社会力量与反现代化势力的一场公开的、不可调和的对抗。
二、辛亥革命和巴蜀文化的现代化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为以往历次会议和辛亥革命史研究所常常忽视的问题之一。
在这次讨论会上,一些同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表明四川辛亥革命史和巴蜀文化研究的发展与深入。一些同志指出,近代中国要发展、进步和迈向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至为关键的。辛亥革命上承戊戌变法开启的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的进程,更以狂风暴雨般的方式将这种转换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审视、批判、承袭和创新表现于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尤以对包括巴蜀文化在内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
谭继和研究员认为,辛亥革命和保路运动使人们的文化现代化意识得以觉醒,传统的巴蜀文化因而迅速律动和发生嬗变,主要表现为:(1)市民意识,实现由尊崇皇权向革命排满意识的转换。(2)现代化意识的觉醒和革命精神的突起。(3)辛亥革命的文化觉醒与巴蜀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互动、互律、互辅的过程。文化现代化意识的迅速觉醒、迸发,转换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使四川保路运动和荣县首义成为辛亥革命的序幕,吹响了武昌起义一举获得成功并得到全国响应的胜利号角。
三、辛亥革命与四川教育的早期现代化。这是另一个讨论较为热烈的问题。
不少同志认为,辛亥革命与四川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1)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的酝酿,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起步提出了时代要求。新式学堂成为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摇篮,成为改良与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2)辛亥革命在四川的预演,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态势和实效,打造了“活动平台”,进行了检测。新知识分子群体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力量。(3)辛亥革命及其影响,对四川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作出了最好的回报。教育现代化,不仅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成为辛亥革命和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而且为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助力。当然,必须看到,近代教育虽有重大革新,但也保存了不少封建因素,因而有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四、辛亥革命与中国统一的问题。
清朝末年,清政府投降卖国,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肢解的严重危机。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革命反满的同时,也把维护与促进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奋斗目标。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与斗争实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殿元认为,辛亥革命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维护和促进中国统一的作用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1)推翻卖国政府,从而结束了它的卖国历史。(2)辛亥革命后,面对中国大地出现的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局面,孙中山不仅大讲统一,而且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3)辛亥革命建立的革命政府,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张,打破了专制时代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4)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尤其是孙中山晚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反对帝国主义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排除扰乱、分裂中国的外国势力。(5)孙中山心系台、港、澳,对被外国列强侵占的台、港、澳始终予以关注,盼其回归。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进了祖国统一的事业,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训、遗愿,为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富强,为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共同实现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奋斗。
五、辛亥时期的历史人物。
人物研究历来是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次会议人物研究的成果也是纷呈多彩,有关孙中山、黄兴、吴玉章、彭家珍、朱山、蒲殿俊、罗纶、张澜、岑春煊及四川辛亥志士中的书法艺术家等的政治活动、思想主张及评价,受到与会者的极大重视,在会议论文中占有一定比重。
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成果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研究、讨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而且更多的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孙中山留给我们的宝贵思想遗产,专题研究讨论孙中山关于祖国统一、西部开发、地方自治、道德规范、平等与效率完美统一和“扶助农工”的思想,以及孙中山晚年思想的新飞跃等。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会议还讨论了荣县首义、保路运动和同志军起义及妇女斗争、城市发展与社会流动、新军与立宪派、近代四川经济发展等问题。
〔作者简介〕史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杂志副编审,四川成都61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