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林则徐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黑龙江史志 作者:张磊 查看:
林则徐(1785-1850年)是近代抵抗英国侵略的民族英雄和具有改革思想的先进人士,并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嘉庆十六年中进士,曾经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士一起提倡经世致用之举。他打破以“大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积极主动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立驿馆,翻译外文书报、律例、军事技术等著作,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这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一、鸦片战争前的西学东渐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朝野上下形成了一种侈然自大唯我独尊的心态,由于明清以来实行“闭关政策”,对西方世界所知甚少,这种蒙昧闭塞的状况一直保持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
明清时期虽然实行闭关政策,但中西之间的商贸往来却日趋频繁,这就为“西学东渐”之风的悄然而至创造了条件。不少外国传教士陆续来华使“西学”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以南怀仁、汤若望等人最为著名。他们陆续介绍了西方有关天文学、兵工学、数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西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扩大了西学的影响,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文化知识,开阔了国人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由华人编撰的介绍西方情况的论著也渐次出现。如雍正时期的陆伦编撰的《海国见闻录》,主要是以当时往来于外国各地的华人的所见所闻而予以辑录汇编。嘉庆以后,相关介绍西方情况的著述较前益增。如王大海的《海岛逸志》,该书可谓新颖而详博,成为后来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嚆矢。萧令裕的《记英吉利》,则是鸦片战争前介绍英国情况的一部专著。着重对英国制造的坚船利炮之精威力之大进行了说明,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英吉利恃其船炮,渐横海上,识者多以为忧。”
二、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索
仕途之初,林则徐对世界大势的了解是非常贫乏的。其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到粤之前,他未同外国人直接打过交道,因此无从确知外面世界的各种事物。在《各国商人呈缴烟土》(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日)谕令中,林则徐指出,“夷船到广通商,获利甚厚”,“大皇帝怀柔深仁”,并用民情公愤警告外商:“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倘该夷不知改悔,唯利是图,非但水陆官兵,军威壮盛,即号召民间壮丁,已足制其命而有余。”[1]可见此时的林则徐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把与外国的通商行为视为对外国人的恩惠,而且高估了清军的实力,这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认识水平。
林则徐的难得可贵之处在于,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后能够及时的抛开思想上的禁锢,虚心学习。在广州时他就“详考禁令,访悉近来情事及夷商轻藐所由来”。招致一批有才干的人物。为了探求西方国家的情况,他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澳门用中文出版的各种刊物,其中包括传教的小册子,并打破天朝的“禁区”,召集通晓英文的翻译人才入幕,组织翻译外国人出版的书报。
林则徐探求的西方知识主要有如下两大类:
第一,关于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法制、鸦片生产和时事等方面的知识。自1839年始,林则徐就组织翻译广州商馆英国“自由贸易派”商人主办的《广州周报》,将与中国有关的时事报导和评论都一一摘译出来,后来为了便于查阅和保存,按照时间顺序将译稿抄齐,“统订数本”,并按期送上。这一工作延续较长时间,从林则徐到广州后直至被革职,一直没有中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材料。现存的《澳门新闻纸》六册,就是当时的一部译报稿汇编。林则徐将翻译新闻纸当做探访外国情况的一条重要途径,后来他又对靖逆将军奕山建议“宜周密探报”外国情况时说:“又有夷人刊印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传至该国,并将该国事传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虽近时间有伪托,然虚实可以印证,不妨兼听并观也。”②林则徐对新闻纸“兼听并观”,极大地扩大了眼界和思路,在后来的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除了翻译报纸,林则徐也同时注意搜集和翻译一些外国书籍。例《华事夷言》译自1836年伦敦出版的《中国人》。《四洲志》是译自的1836年伦敦出版的慕瑞编著的《世界地理大全》。
第二,涉及到外国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军事知识为主,这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必备的知识。
英国的“船坚炮利”让当时的林则徐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和技术,才能够制敌取胜,为此他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会使用这些欧式大炮。林则徐还派人秘密绘制出外国各种战船的结构式样,并加以研究。林则徐为了改变中国军事上的落后状况,在探求西方军事科技的基础上,开始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例如他通过英国军火走私商,或派人到澳门和新加坡,购买葡萄牙和英国制造的铜铁大炮,装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除此之外并多次向道光帝提出创办新式国防工业,制造新式船炮,并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于1840年春,“捐资仿造两船,底用铜包,蓬用洋式”①在仿造之外,他还积极组织研究,吸收中西战船的优点制造制造新式战船。
林则徐嘱托魏源编译的《海国图志》一书,正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西方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巨著,具有创新意义。林则徐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努力使数千年生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亿万中国人民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始了解到中国以外的西方国家的情况,林则徐也由此而成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
注释:
① 林则徐集奏稿,中册:865。
② 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魏源,海国图志,卷八十。
参考文献:
[1] 林则徐。林则徐集公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作者简介:张磊(1976-),男,河南商丘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南方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