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岭南文史 作者:张磊 张苹 查看:
一
无论在什么意义上,宋美龄都堪称是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角色。
人物作用于历史并非随心所欲,他们的眼界、观念和目标总是为时代所制约,而其活动只能凭借于现实的舞台,虽然他们的能动作用毋庸置疑。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宋美龄的思想与实践是以所处时代为展示平台的。
中国近代时期的发端显然意味深长:历史舞台帷幕的开启既非社会生产力的飞跃所拉动,亦非波澜壮阔的革命所导致,而是由英国强加给中国的鸦片战争所揭示。强烈的外烁作用,迫使中国近代历史进程逸出了一般性规律,由中世纪脱胎而出的却是一种过渡的、畸形的社会“形态”,并非严格意义的近代阶段。封建主义桎梏并未挣破,殖民主义枷锁又复加身。帝国主义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压榨手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无疑是束缚中国社会发展和造成民众苦难的主要根源。所以,孙中山把“外邦逼之”的祖国称为“半独立国”、“殖民地”、“次殖民地”后者的定性未见得十分确切,但却表达了他的正义的悲愤。
上个世纪3040年代发生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则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历时最久的反侵略斗争。同时,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艰苦卓绝的战斗作出了双重贡献:保卫了家园和祖国,完成了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应尽义务,从而,与世界人民一起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和平与进步。
宋美龄的政治生涯和初始,就面临着愈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事实上,抗日战争的序幕可以上溯到1931年的“9·18事变”。在这个十分严峻的时刻,宋美龄的爱国主义昂扬,密切关注于抗日救亡大业,逐步谈化了不足取的反共活动。她以独特的身份蒋介石的夫人展开了广泛的活动,给许多历史事件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十分明显,宋美龄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为自己绵长的一生书写了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她作出了重大的、难以替代的贡献,不愧为炎黄子孙和卓越的爱国者。
二
宋美龄出生于一个颇具特色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传教士、实业家与革命党人孙中山的战友。宋美龄在11岁时即负笈西行,留居美国十年,于著名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受到了正规的西方教育。她修读了历史学、教育学、植物学和天文学等,对音乐课程颇感兴趣。师友们称道她善于交际,充满激情,能够独立思考,常为辉煌的中国文化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平。她学成归国后,正值国内政局混乱,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成果已为袁世凯及其后继者所攫夺,孙中山艰难地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帝制自为与废帝复辟虽然只能成为短命的丑剧,但共和真谛并未实现。宋美龄暂时只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加入了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为市议会童工委员会成员……。她以一个18岁女青年的目光审视周围,思考着个人对未来的选择她的两位姐姐都已作出了婚姻和道路的抉择。宋美龄投身于革命大潮,踏上了一条艰难顿挫的光辉大道。
宋美龄的人生抉择发生在十年后,1927年的蒋宋联姻往往令人难以索解。显而易见,两人的经历、教养颇不相同。宋家成员大抵不赞成宋美龄的选择,据说宋子文曾将其比拟为袁世凯梦想迎娶一位美国女明星。更加使人感到意外的是,“第一夫人”逐步成为已经大权在握的蒋介石的政治特别是对西文外事的得力助手。她所接受的民主自由的理念,竟与“新王朝”的建立并进行不悖。事实上,人总是受环境和条件的塑造,尽管个人的价值取向也会起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宋美龄的政治生涯的发端乏善可陈,她的言行维护了现存社会秩序。然而,时序的变化为她提供了一个大有作为的历史舞台。以年1931“9·18事变”为起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诸如伪“满洲国”成立、淞沪抗战、西安事变、芦沟桥的炮声等重大事件。在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程中,宋美龄的民族意识、爱国主义高扬。她以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活动,推动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她的业绩不会淡出,历史铭记了她的重大贡献。日本军国主义在30年代不断升级的侵华行径,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深重的危机。团结一致进行持久的抗战,成为中华民族唯一正确的应对。同时,也必然成为判断评价人物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