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文史杂志》 2001年 第6期 作者:邱国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苹命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2001年9月23日至25日,有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等科研机构和四川大学、四

  2001年9月23日至25日,有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社科院、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等科研机构和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共11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的“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四川省与成都市纪念辛亥革命暨四川保路运动九十周年(1911—2001)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23日至25日在金堂县隆重召开。

  较之80周年的纪念会而言,本次学术研讨会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主题鲜明,本次研讨会以现代化为中心,探讨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讨论的范围相当广泛,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辛亥革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文化、辛亥革命与四川保路运动、孙中山思想与业绩等六个大的方面展开了广泛、深人而又热烈的探讨;第三,理论上有较大的创新,新的现代化理论被引人到对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研究之中,从而拓宽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有利于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而不是单线式的思考,从而使讨论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又尤以保路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如何认识保路运动的历史意义方面的探讨更为深人。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背景下,争取民族独立与维护国家主权一直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在会上,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历史学家、保路运动问题研究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魄流涛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四川保路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早期现代化运动。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四川社会早期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对此,学者们一致认为保路运动无论是在推动民族独立还是在推动国家现代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学界泛起一股为标新立异而曲解历史的非历史主义思潮。以保路运动为例,有人以现代化为口号,不认真研究当时的历史实际情况,而想当然地认为保路运动是保守的、地方主义的、经济排外主义的运动,并由此认为保路运动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针对这一错误观点,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章玉钧先生对其进行了深刻而又鞭辟入里的驳斥用铁的史实证明,“以保路运动为先导的辛亥革命,打破了冻封千年的坚冰,竖起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因此,保路运动不仅没有延级中国现代化进程,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在新的羞础上大踏步向前发展。这一点,得到了与会学者们的一致赞同。同时,学者们还提出,学术问题的研究应当落重史实,应当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客观环境出发,进行实证性研究,而不能脱离史实,更不能为主观的需要而肆意曲解历史。

  在基本的观点上达成共识的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从教育、城市、铁路、自治、妇女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就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如何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早期现代化进行了探讨。比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一民先生认为,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买办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民族工商业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从而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审李殿元先生则着重探讨了辛亥革命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重要历史意义!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邓绍辉先生分析了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制度早期现代化方面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的学者祁和晖女士则从白话文的角度对辛亥革命对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革命的影响作了深人的探讨和分析。此外,与会的各专家学者共提交了与保路运动、辛亥革命及现代化相关的研究论文50多篇。

  从总体上看,本次研讨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正如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省历史学会会长李绍明所说.本次研讨会,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辛亥革命研究的深化产生相当的影响。相信在经过这次学术研讨会之后,四川省的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研究将在今后上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参见肖功秦《重新认识保路运动》,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邱国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