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推陈出新——评《土家族文化史》
辛亥革命网 2011-04-22 00:00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土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自1956年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研究成果愈多。中南民族大学段超教授作为土家族学者从事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20余年,取得一系列成果,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土家族文化史》是他近年悉心研究的力作。通观该著,有下列特点。
1.视野宏阔。以前的土家族研究,就土家族论土家族者居多。视角的狭窄,影响着土家族研究的深化,并导致一些结论不够科学。本书将土家族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大格局中进行讨论,从土家族文化与汉族、苗族、侗族等毗邻民族的文化交汇整合中探讨土家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且,作者还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探讨其现代化的途径,从而突破了以前就土家族文化研究土家族文化的狭隘路径,拓展了土家族研究的视域。
2.创新意识强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土家族文化研究多是就土家族文化的一些具体事象进行介绍和分析,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究,更没有从理论上对土家族文化发展的规律及其有关问题作深层次研讨。本著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理论从土家族文化的生成机制、土家族文化的特点、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动因、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对土家族文化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既十分清晰地梳理出土家族文化发展的脉络,又较为深刻、准确地分析了土家族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动因和有关规律,使土家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得以科学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在土家族文化研究的许多具体问题上有所突破。该著在吸纳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土家族文化研究向纵深推进。如对土家族文化生成机制的分析,作者从地理环境、族源、文化生态三方面进行考察,有所创获。又如对于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中一些共有文化事象的成因,作者认为是由于共同的文化生态作用所致。土家族生活的湘鄂渝黔交界地区是多民族生活区,除土家族外,苗、侗、瑶等族先民很早就在此生活,这些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彼此影响,相互渗透,从而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另外,对于土家族文化发展的动因,作者从汉族与土家族文化双向交流以及中央政府对土家族地区实行的朝贡制度、土司必须学习汉文化的规定、土司与卫所相并立体制、儒化政策等方面进行考析,详细地分析了汉文化如何向土家族地区传播、土家族如何认同汉文化,以及土家族文化如何对汉文化发生影响等问题。以上所论,既解析了土家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又丰富了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变迁理论和文化互动理论,对于时下的土家族文化研究无疑是一个深化。
4.在定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此前,有关土家族文化的研究,定性分析较多,用较为翔实的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研究较少。该著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进行大量的统计分析,使人们对有关问题有了更为清楚准确的把握。如不少史籍都提到,改土归流后有大批汉族地区流民进入土家族地区,但流民究竟占多大比例?无人探究。该著从有关地方史志中统计出当时流民的数量和比例,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流民的真实情况。又如,以前的研究者都认为,土家族地区土司朝贡较为频繁,但具体情形不详。该著从《明实录》中辑录出土家族土司朝贡的有关材料,用表格将各土司朝贡次数、封赏情况悉数列出,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土家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程度。
此外,该著征引的资料丰富,既有考古学材料,也有众多文献材料和调查材料,尤其可贵的是,许多资料是作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所得,这大大增加了该著的学术份量。
总之,《土家族文化史》是一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很高的著作,值得学术界关注。目前,包括土家族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相对薄弱,我们希望段超同志在这一领域继续探索,有更多更有价值的著作问世。
严昌洪,男,湖北省武汉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