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培爵烈士纪念碑修缮工程技术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第15卷 第2期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作者:燕学锋 查看: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沧白路(原炮台街)人行道旁,于1945年12月6日建成。该碑坐北朝南,碑座后部呈“八”字形。碑身正面和背面均为弧形,其上镌“张烈士培爵纪念碑”八个大字,为隶书,字径38cm,顶上正中饰有直径60cm蓝底白星的国民党党徽。碑通高8.15m,碑身(含碑顶)高7.55m,宽1.85m,厚0.4m。碑座高0.8m,宽1.1m,碑座正面刻有记述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28行,每行19字,隶书体,字径2cm,无落款。建国后,该碑曾遭受人为破坏,198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对该碑进行了修缮。1983年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把“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公布为市级保护单位。
1 纪念碑现状
纪念碑用人工砂岩条石砌筑,所用材质较差,条石断面小,拼缝密集,砌筑工艺粗糙。拼缝中的砂浆充填不饱满。特别是碑顶部的封顶处理极差,整幢碑不具备自防水能力。碑顶用毛片石堆砌成拱弧形,其上抹了一层56cm厚的水泥砂浆层,未进行防渗处理。故该碑仅经十几年风雨侵蚀,碑身就产生了严重风化。其中风化面积达100%,平均风化厚度近2.5cm。大面积剥块起翘,局部空鼓,剥块起翘面积近60%。尤以碑身上部最为严重,碑身字迹斑驳,难辨字形。碑身上水泥砂浆覆盖层大部分也已破裂,空壳与碑石分离,呈悬空状。整幢碑表面淀积了大量污染物。北面方台基石上积水浸入碑身,局部苔藓丛生。1982年修缮时,碑顶部正中央的国民党党徽未能恢复原样,部分题刻字体变形,碑基座部分进行了改动。
2 修缮工程的设计依据及原则
2.1 依据
本次修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和《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进行。
2.2 原则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时应严格遵守有关的文物维修原则,在1982年修复的基础上进行表层修缮。故修缮时不能伤筋动骨。拟采用德国Remmers公司的“芬考”系列新型材料和新工艺进行,该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物面层保护及整新。该项技术在国际上称为“形态修复法”。“形态修复法”在欧洲地区广泛应用于雕刻品的表面修复,已有许多成功的工程实例。
3 技法和材料的应用
这次修缮使用的技法和材料均为首次应用于国内的纪念碑类文物维修工程。
“张培爵烈士纪念碑”修缮工艺和施工过程如下:
1)清洁纪念碑完整表面的污物,并杀菌除霉。过程及工艺是:对有污物的部位先用洁净水浸透,接着涂刷清洁膏,待35分钟后,用清洁水(如条件允许最好用高压水)和硬性塑料刷,反复在涂刷过清洁膏的部位上冲刷,直至将污物清除为止。杀菌除霉是直接喷洒阿柯藻类清除剂,等待6小时后,用钢丝刷反复刷除被处理的霉菌。
2)清除碑身表面风化层、起翘层和原修缮时的水泥砂浆层,除去残留在风化和起翘部位上的盐份这道工序为本次修缮工程的关键环节,因它直接影响修复材料与被修复面的结合效果。在清除过程中,并不是把整幢碑表层都进行清除,而是清除无法再保留,对修复有直接影响的风化层、起翘表皮和水泥砂浆层。其过程和工艺是:先人工用钻子、手锤依次从下往上将应清除部分凿打至岩石的弱风化层位;在此层位上再凿打形成毛面;最后用钢丝刷,对凿打过的碑面上的浮尘、盐份反复清刷,直至洁净为止。
3)淋涂固结增强剂。碑身表层因经清洁,杀菌除霉,凿除风化层、起翘层和水泥砂浆层等人工损伤性的处理后,表层硬度产生了不同程度变化,会对修补材料的附着产生不利影响。为排除这种隐患,故采取300E型淋涂固结增强剂进行加固处理,其过程及工艺是:从下往上,对被凿打、杀菌除霉处理过的2部位反复淋涂三遍,用料12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