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西巡抚陆钟琦 父子之死
辛亥革命网 2011-04-24 00:00 来源:《沧桑》 2002年02期 作者:散木 查看:
辛亥革命时山西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在太原首义时新军士兵冲入巡抚衙署,击毙巡抚陆钟琦夫妻,随即把试图护卫其父的陆钟琦之子陆光熙也当场击毙,是役义军枪杀陆氏以及其侍役数人。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不是做文章而是暴力和暴烈的行动而言,革命必得流血,陆氏成为革命的刀下鬼是不容分辩、不可置疑的劫数,没的可说的,不过考其当时种种情由,以陆氏父子的特殊情况,他们能否有机会做到如其时江苏等地的“和平革命”从而避免流血?这倒是可以追问一下的。
浙江萧山陆钟琦是清季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等职,宣统元年调入山西,出任山西布政使和巡抚。他巡抚的任内不及一月即被起义军枪杀。武昌起义,北方陕、山将响应,其人作为清廷命官,自是亟图防范之。为了杜绝陕、山党人的联合,陆钟琦调兵备防,又筹划加紧河防,其中一个意图就是想把省城受革命影响的新军调出太原开往河东截堵陕西起义军可能的东渡,所谓一箭双雕。不想阎锡山等新军头目识破其伎俩,抢先起义,发难时陆巡抚又拒降,遂被击毙。这个结果在辛亥革命各地举事时是并不意外的,意外的是巡抚的公子之死。阎锡山在台湾有部《早年回忆录》提及此事,他说:“山西巡抚陆钟琦于武昌起义后,特召其子亮臣陆光熙之字来晋,作缓和革命之计。亮臣与我是日本士官学校同学,但属泛泛之交,主张亦不接近,不过他知道我曾参加同盟会,且是铁血丈夫团中人。他到晋翌晨即访我谈话,一见面就说:‘我此次来,即为与兄研究晋省对武昌事件当如何应付,兄有意见,弟对家父尚可转移,’我当时答复他说:‘武昌事件的真相我尚不知,黎元洪系为革命而起义抑或别有原因我也不明白,是不是我们现在谈应付武昌事件的话还有点太早。’他又说:‘我们还可以再观察几天,不过我可以和你说,最后需要家父离开时,我也能设法。’我笑了一笑说:‘这话说到那里去了,你来,我们更说不到那样的话了。’”阎锡山出于对陆公子的警觉,虚与委蛇,因为他“猜疑陆亮臣此来完全是想敷衍住我,把运枪和开兵两事做成”。后来他对其他党人议及其事,认为陆光熙到太原来的目的是“顶好也是敷衍住我们,完成运枪开兵的事,然后静观革命情势的发展,如果革命有过半成功的成分时,拥戴上他父亲,联合上大家,作一个突变,与响应武昌起义是不会有丝毫实际效用的”。于是阎锡山等定了起义计划,并不理会陆光熙的建议,只是在起义前“告知二两标对陆巡抚及其公子暂囚勿伤。”谁知道发难时“陆巡抚衣冠整齐,立于三堂楼前,陆公子随其旁。陆公子说‘:你们不枪,我们可以商量。’陆巡抚说:‘不要,你们照我打罢’当时因巡抚之随侍有开枪者,遂引起革命军枪火,陆巡抚与其公子均于乱枪之中,他们与我们的立场虽异,而他们忠勇孝的精神与格则值得我们敬佩,因立场是各别的,人格是共同的,故我对他的尸体均葬之。”
阎锡山这段回忆大致说清了陆氏父子之死的梗概,但陆公来山西的意图究竟何为他的政治面貌如何却是阎锡山并不白的。山西文史馆曾就此问题访问过一些当事人和陆氏的亲答案也并不一致。认为陆光熙携有响应武昌革命使命来晋的有氏的姻亲施今墨先生他的姐姐是陆光熙的妻子和其时尚在年的陆士嘉学部委员等。他们或者是亲闻或者是听闻,以为光熙就是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汪精卫等人有交,其来山西是说其父响应“独立”,以起义突发而未及议成,乃双双殒命。关于种说法,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的陆士嘉条目中是这样写她的父亲陆光熙清朝翰林,曾留学日本,与孙中山先生有联年在从事推翻封建统治政府的活动中不幸牺牲”云云。另的一说是民主革命元老李书城先生等,其与阎锡山回忆相仿为陆光熙只是革命的同情者或同路人而已,他并非同盟会会也与之并无往来,不过中国自从甲午和庚子后凡是有爱国思想人都开始同情革命党人,试图开创新路以强国,如陆氏虽是达子弟又是翰林,思想却比较新潮,说服其父做识时务者也当有能。
以上两种说法业已经年,然迄今未得见有力证据文字等不过揆以时情,陆光熙的山西之行或另有内幕,笔者不得而知
(散木 浙江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