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 文化先行(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地方发展研究 作者:章开沅 冯天瑜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7月25日,由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组织发起的“中部崛起与文化武汉”

  发展武汉会展业符合“四两拨千斤”战略构想

  马敏(研究生院长、华中师大校长、教授、博导)

  武汉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四两拨千斤”战略,努力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这既是武汉区域文化对外交流的战略目标,也是历史赋予武汉区域文化的责任。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其一,从历史层面看,文化在区域发展中至关重要。国家的兴衰、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从来就不仅仅取决于技术、资本、资源、军事实力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制度、法律等制度层面的文化以及信仰、理念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往往是起根本作用的因素。仅以近现代史为例,19世纪,美国开始崛起,与殖民者以“新教伦理精神”为文化导向在北美进行开拓创新是分不开的。20世纪,日本和德国在战败后得以崛起,除了美国的保护与扶持以外,也得益于各自的民族精神。而“四小龙”的崛起,离开了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的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其二,从现实层面看,文化力量实应是武汉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首先,武汉有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既有“荆楚文化”、“首义文化”、“汉阳商文化”诸多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有科教文化的现实优势;其次,武汉拥有明显的综合发展优势,包括农业、制造业、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和科教、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而武汉城市文化的发展则是激活、整合和实现这些优势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武汉应该大力发展会展业。这也是武汉的文化优势。发展会展业也符合“四两拨千斤”战略构想。武汉会展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如两通区位优势、制造业基础与服务业需要、武汉市发达的教育与文化(荆楚文化、首义文化、革命文化等)、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以及通过发展会展产业可以提高市民素质。那么,如何在“四两拨千斤”战略中进一步发展武汉会展业?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其一,做大做强会展品牌,努力打造会展之都;其二,应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气魄,率先发起举办“全国博览会”,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奠定基础;其三,练好“内功”,进一步做好会展经济的基础性工作;其四,创造优良环境,为会展经济发展铺路、搭桥、造势。

  走“文化立市”之路

  曹裕江(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市政府研究室主任)

  讨论“中部崛起与文化武汉”问题,我想首先就要回答“城市与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我认为可以简述为三句话:第一,城市是文化的物化,或者说城市是物化了的文化。第二,文化是城市的品质与个性。第三,城市间的竞争最终必然体现为文化上的竞争。

因此,文化对城市的这种极端重要性,也就决定了武汉对“文化立市”的必然选择。但是选择文化,并不排斥选择经济及其他。实质上,武汉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都应该有一个定位准确的战略选择。这种选择,至少在当前应该表述为“两业兴市”、“依法治市”、“文化立市”和“科技强市”。

  “兴”市必须发展经济,尤其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失时机地推进现代服务业。“治”市必须靠法制,武汉地域文化形成的豪爽豁达而不循规蹈矩、散淡随意而少严谨缜密、敢为人先而难持之以恒的个性特点,更需要法规制度的约束。“强”市必须靠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在优势领域和重点产业上的不断创新,才能跨越发展的差距,抢占技术和产品的制高点,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立”市必须靠文化,正如李宪生市长所言文化可“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它是城市卓尔不群、魅力无限之所在。

  走“文化立市”之路,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且长久才能显现效益的战略选择。要走好这条路,当前亟需着力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要注重塑造城市文化个性;要加快建设城市文化设施;要大力培育文化名流;要全面发展文化产业。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文化立市”,进而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

  六位一体,打造和谐武汉文化产业论坛

  李强(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探讨文化武汉与中部崛起的主题鲜明及时,时机恰当。今年是“十一五”起步之年,《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一五”建设规划》中指出,武汉市“十一五”期间文化投资共计500亿元资金。另外,中国中部文博会将于今年10月份在武汉召开,以后按两年一届召开,并永久性落户武汉。这势必推动武汉文化产业大步发展。专题研讨会形式好,但应该更好。尤其是需要体制外的力量如民营企业力量的渗透,形成更加开放、务实、聚焦的研讨氛围。要形成由学者、官员、商人、作家、市民、媒体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式的文化研讨局面,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真正为武汉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反省区域差距与保持战略耐心

  张三夕(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大教授、博导)

  中部崛起作为一项明确的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实际上是承认了一个前提,即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落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看,没有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就不可能保持中国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完全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促进中部崛起是减缓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中部的角度看,要想真正成功崛起,必须认清区域之间的差距,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寻找缩小差距的对策。当下,中部和东部的差距可以说是非常显著的,中部最大城市武汉的全国GDP排名还不及东部的大连、青岛、宁波等中等城市。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外在条件,运输成本低、外资引入方便、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等等。在我看来,分析这些显性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隐性原因。去年,我去浙江义乌考察,回来后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是在武汉创立的,但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是在义乌。当汉正街当年崭露头角时,义乌还名不见经传。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实力,义乌都无法与武汉相提并论。为什么经过约二十年的发展,义乌能够成为小商品的世界性市场,而以汉正街为代表的武汉却始终停留在小商品的区域性市场?是什么内在原因造成这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