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文化断想(4)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面对新的百年和新的千年,人们异样兴奋而又惴惴不安,呈现一种“世纪之际的焦虑”。这是因为,今日人类面对的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

  四、和谐太极线,人类当遵循

  东方智慧中蕴涵着无比丰富的关于“和谐”的思想内容,而“和谐”精义最简明、直观的体现便是人们共知的太极图(阴阳鱼)。

  这一图式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宇宙构成的奥秘:阴阳对立而又统一。太极图中的S线,是一分为二的阴阳双方彼此依存、制约、消长、转化的动态展现。由此S曲线判分的阴阳双方,互补共生,相反而又相成,象征着宇宙万象遵循对立统一法则实现的和谐。体现于人间,便是“琴瑟调和”、“政通人和”、“协和万邦”;体现于天人之际,便是人类与自然相亲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40,达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东方智慧是东方民族的庶众与精英共同创造的精神产品,在数千年间,经历了“下学上达”与“上学下移”的双向发展过程。东方智慧既凝聚在《周易》、《老子》、《佛经》等典籍文本之中,发挥于文化大师的宣讲、阐释之间,同时也活跃于老百姓的日用实践里。因此,东方智慧的未来走向,不仅取决于东方智慧与西方智慧的相互汲纳融合,而且取决于在现代生活的新高度上,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健康互动——以精英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由大众文化滋养精英文化,这是东方智慧获得源头活水,生生不息的机制所在;也是大众文化克服物欲化的低迷倾向的希望所在。

  附注

  ①关于“文化生态”的界说及具体展开,见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华史》上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②有关中华元典精神的全面论述,参见冯天瑜著《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③《易系辞下》。④《论语卫灵公》。⑤《孟子告子下》。⑥《墨子兼爱下》。⑦《庄子骈拇》。⑧《离骚》。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岳阳楼记》。11《诗豳风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12《易蹇卦彖传》。“知”通“智”。13《易既济卦象传》。14郑玄:《〈礼记礼运〉注》。15《史记太史公自序》。16《老子第四十二章》。17《国语郑语》。18同上。19《论语子路》。20《荀子天论》。21《论语子路》。22《论语尧曰》。23《中庸》。24同上。25《易乾文言》。26见《国语鲁语上》。27《孟子梁惠王》。28《逸周书大聚解》。29《荀子天论》。30《管子形势解》。31《齐民要术种谷第三》。32张载:《正蒙乾称篇》。33泰戈尔:《没有墙的文明》。34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35《孟子滕文公上》。36《孟子离娄下》。37司马光:《家范夫》。38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39王肯堂:《交友》。40《孟子公孙丑下》。41《荀子》。42《礼记中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