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
辛亥革命网 2011-04-29 00:00 来源:《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作者:朱英 查看:
纵观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步,与此前相比已属相当迅速。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整个历史学科中又是非常突出的。虽然如此,近代史学界不少学者仍多有不满足之处,希望近代史研究在今后发展更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1.在诸多研究领域热烈争论的“繁荣”局面难以再现,建构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成为基本总体目标。
在刚刚过去数年的世纪交替之际,史学界不少学者曾经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领域,总结反思上个世纪中国历史学发展的成绩与不足,探寻和展望新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新趋向,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学术见解。《历史研究》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专业史学杂志,曾发表过多篇对各种专题百余年研究的发展进行回顾与展望的评述文章。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历史学专业学术刊物也有意识地组织和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常常集中刊发一组相关论文,以期引起海内外史学界关注。以此为主题的规模大小不一的学术研讨会,同样召开过多次。应该说这一工作是颇有意义的,但其对中国历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尚需较长时间才能加以判断。
在此前后,还常常听到一些史学刊物的编辑们感叹于80年代中国近代史学界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许多领域近乎于轰轰烈烈的讨论,无论是在学术刊物上登载的论文,还是在相关学术研讨会的讨论中,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甚至有过相当激烈但又十分友好的学术争论,呈现出十分热烈的史学繁荣场面。当时,大多数史学杂志的来稿数量都比较可观,当时的编辑们也不愁稿源不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史学研究则似乎显得相对沉寂,甚至到处出现“史学危机”的感慨。不少史学杂志的编辑感到稿源不足,特别是比较满意的高质量论文较少,显得十分沉闷,因而希望研究者能够寻找到新的争论点,相互进行讨论和争鸣,使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再次出现新的“繁荣”景象①。
新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应该如何发展?实际上也是近代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许多学者在理论、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颇具参考价值。拙意以为,要想再现80年代那种在中国近代史许多领域出现热烈争论的景观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那种情况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文革”之后的特殊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而类似的特殊年代恐怕在今后不可能再出现了②。此外,笔者还认为,无论提出何种理论与方法,也无论在其他各个方面做出何种具体努力,走向更加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应该是2l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一个长期的基本总体目标,甚至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趋势。
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辛努力,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到现在可谓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有个别学者对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甚至包括改革开放之后的近20年)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未免过于偏激。然而也应该承认,迄至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已经建构了一个完整和客观的中国近代史,甚至可以说离这一目标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何谓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对此问题要予以全面的详细回答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但考其最基本的要义,可作以下概括:所谓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无非是通过对近代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许多过去认为无关大局的小问题(实际上也未免就是小问题)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不是忽略或是放弃对某些问题的探讨;而所谓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则是研究者要重视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尽量避免各种主观意识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各种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给予客观的论述,从而展示出一个真正完整和客观的中国近代史。从另一角度而言,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也可谓对整个中国近代历史进行全景式和全方位的研究,既关注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考察,也重视微观的、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真正展示出近代史多面向、多维度的客观真实。
过去,由于受各个方面种种原因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关注更多的是所谓正面主流人物与事件,很多领域的问题或者是不在研究视野之内,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由此留下了不少历史空白,这当然称不上是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即使是对那些普遍受到重视而研究较多的问题,也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者并不是以客观的研究态度得出合乎历史原貌的客观结论。近10余年来,随着社会史、心态史等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复苏与兴起,以及多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运用,这种状况与过去相比已有所改善,但也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点和不甚客观的评价及结论至今仍然较为明显,需要近代史研究者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