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海军与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黄忠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近代海军和平易帜,投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试论中国近代海军与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海军自从甲午战败以来经历了一个重建、调整的过程,力量有所恢复。虽然在对外抵御侵略方面力不从心,但是在国内战争方面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不仅是各方拉拢的对象,而且其政治动向也对整个局势有着重要的影响。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近代海军和平易帜,投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辛亥海军举义易帜概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遣水陆两路大军前来镇压。在海军方面,清廷应湖广总督瑞  的请求,调集在各地的十余艘舰艇构成海军主力开赴武汉镇压革命,其余的舰艇则分驻南京、上海等地。海军主力抵达后,同原来的几艘驻汉舰艇会合,由海军统领萨镇冰指挥,连续几日猛烈炮轰革命军阵地。特别是在10月6日,海军从侧翼袭击,使革命军战士牺牲了五百多名。在10月28日,海军则完全压制住革命军的火力,配合陆军进攻,造成革命军伤亡惨重,不久便放弃汉口,退守武昌。

  尽管如此,国内的形势却越来越倾向革命。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福建等省相继独立,响应革命。同时海军内部也发生了动摇。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驻汉的“建威”军舰军官朱孝天、郑礼庆两人就投奔鄂军军政府。11月2日“策电”炮舰首先在吴淞口起义,随后驻沪海军相继易帜,成为最早起义的一批海军舰艇。11月10日,驻守南京的13艘军舰易帜,投奔镇江军政府。此时,海军主力中的“海容”“海琛”等舰的下层官兵也早已倾向革命,他们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形势,并且亲眼目睹了清军火烧汉口市区的暴行,加深了对满清统治的仇恨。而萨镇冰、汤芗铭等海军领导人在革命党人的积极劝说下或保持中立,或赞成革命。海军对革命军的攻击也大不如前,对陆军的配合更是敷衍了事。这样,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海容”“海琛”“海筹”三艘主力巡洋舰东下九江起义,海军统领萨镇冰则选择离舰出走。不久,海军主力全部易帜。

  海军在起义易帜后,立即调转炮口进攻清军,参加了攻克南京、保卫武昌等战斗。尤其是在11月9日,“海容”“湖鹗”两舰艇炮轰清军汉口江岸炮兵阵地,“大挫清军威势,清军汉口东方阵地几乎全为之动摇。”随后,海军于12月16日统一领导,参加北伐,在辽东沿海游弋,壮大革命声势,促成了南北停战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二、辛亥海军举义易帜的原因   

  中国近代海军能够在镇压革命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全部起义,投向革命一方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1.绝大多数海军官兵是同情革命的。其中一部分海军官兵曾经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是有深刻体会的。“头脑独不颟顸”,许多海军军官曾经留学海外,对民主共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因此,广大海军官兵是不反对革命的,而且在革命党和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官兵的秘密宣传和策动下,激起了大家的革命意识,并借助镇压革命的机会,积极准备起义。武昌起义不久,驻汉海军“建威”舰军官朱孝先等人就开始策反舰长同全舰人员共同反正,但后来因事情败露而投奔鄂军军政府。而“海琛”舰军官张怿伯等人秘密联络“海容”“海筹”等舰官兵,组织起义,并且交待各舰炮手“炮击武昌,勿瞄准,非射向天,即射江中。”甚至当时是海军统制的萨镇冰也表示对“对鄂省起义初亦无甚反对”。正是海军广大中下层官兵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无不愤慨清朝政治之腐败,列强之欺凌,同具有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意识,一见有可为之机,多数人均淬砺奋发,勇往直前,彼此心心相印,完全是精神上的结合,并无秘密团体之组织。”同时萨镇冰等汉族高级官员“对清朝的事业似乎始终给予冷淡的支持”,使得海军自发的和平起义成为可能。

  2.革命政府、革命党人对海军的积极策动。武昌起义爆发后第四天(10月14日),黎元洪就致函长江舰队统领沈寿垄劝其反正。海军主力抵达武汉以后,黎元洪又利用师生关系两次写信策反萨镇冰,言辞激昂恳切,希望萨镇冰能够及时反正,支持革命。黎元洪还致书给“楚同”“楚有”“楚泰”“建威”“建安”“江利”等舰舰长,请求“诸船主下一决心,诛锄船内(满)贼,共成义举。”江苏都督程德全在江苏独立之后对海军主力发布檄文极为欢迎海军“共图大功”,并且愿意拨款接济一切粮饷、军需物品。汤化龙则致函其弟汤芗铭劝他“策动海军早日反正,以立殊功。”而在革命党方面,江苏党人利用镇军参谋长许崇灏与“镜清”舰管带宋文翔的同学关系、镇军都督府秘书郑权与“楚观”管带吴振南的同学关系,策动二人反正。另外在“镜清”舰上,教练官陈复是海军中为数不多的同盟会会员,他利用师生关系,在平时的训练和闲谈中向士兵宣传革命思想,并且经常同岸上的革命党联系,准备里应外合。在革命政府、革命党人的积极争取下,绝大部分官兵都开始转变观念,激发出革命热情,响应革命,一些高级官员则默许革命,从而推动了海军的和平易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