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必然结(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官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深入了解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及对武昌起义的

  革命的组织工作也在同时进行。1903年5月,从吴禄贞等人在武昌花园山李廉方寓所设立湖北第一个秘密革命机关开始,在清政府的破坏与摧残下,湖北革命团体几起几落,经过“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共进会”和“文学社”第几个发展阶段,直至1911年9月24日,“共进会”、“文学社”在统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正式联合,组织统一的指挥机关,筹措在10月中旬武装起义。并且拟定了起义的详细军事计划,随即又在一部分清廷新军中统一整编了原有的革命组织,以求便于起义行动。在政治方面,推定了起义后的负责人,草拟文告,制定旗帜、符号,同时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会领导人茼来主持大计,还派人到湖南等省和本省宜昌、襄阳等地联络,以便在起义后及时得到各地的起义响应。

  1911年即农历辛亥年10月9日下午,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机关检验炸药,不慎爆炸,惊动了清政府,起义风声泄漏,武汉官府在全城实行特别戒严,几乎所有秘密革命机关都受到搜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或死、或伤、或被捕、或出走,新军士兵的子弹业已奉命上缴,并且受到官长严密的监视和约束。但是革命党人不畏强暴,他们抱着“死里求生”的决心自动相互联络,约定按照原定方案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10日晚8时许,驻扎江边塘角的第21混成协辎重队燃起作为起义信号的烽火。同时,驻扎紫阳湖东的第8镇工程营的革命士兵,在总代表熊秉坤的率领下打响了第一枪。他们打死反动军官,按原来计划首先攻打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革命士兵起而响应,所以不战而获大批军火。各路起义队伍如约前来会合,人数越来越多。先后占领督署、藩库、官钱局、电报局等重要机构,经过通宵血战,终于攻下总督衙门。革命炮火这样迅速而猛烈的攻击,完全出于湖广总督瑞澂、张彪等人的意料之外,于是他们只有仓皇出走,反动军政中枢顿时陷入瘫痪状态。第二天,革命大旗在武昌上空迎风摺展,象征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最后死亡的开始。 

  10月11日上午,革命士兵各标、营负责人云集位于蛇山脚下的咨议局,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华民国军政府。由于湖北革命的主要领导人都不在场,黄兴、宋教仁也未能及时赶来,大家推定原新军第21混成协统黎元洪担任都督,并且以“鄂军都督”名义颁发第一号革命布告,说明革命宗旨,号召“共图光复事业”。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湖北军政府一经诞生,便得到广泛热烈的欢迎和支持。武昌起义对摇摇欲坠的清朝腐朽统治是致命的一击,对全国革命人民则是极大的鼓舞与有力的召唤。湖北各地很快传檄而定,湖南、陕西接踵举义,不到一个月已有14省宣告独立。所以,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曾经说过:“溯月武昌雷动,各省云兴,一鼓而专制之幕翻,崇朝而共和之旗树。”这是对武昌起义的公允评价。  

  武昌起义成功的次日,即10月12日晨,武汉革命党人在通电全国、呼吁各地响应的同时,“电请黄兴、宋教仁等从速来鄂,并请转屯孙文,早回中国主持大计”。当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奔波于美、英、法等国为争取列强外交上的承认和财政贷款而进行外交活动。 

  10月31日,武昌军政府主办的《中华民国公报》已借用“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的名义发出布告,号召各省义军“直捣黄龙府与同胞痛饮策勋,建立共和国。” 

  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得全致电各省组织统一政府时指出:“拟指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非伊莫属。” 

  可见,孙中山先生不仅在革命党人心目中有领导地位,而且还有不少投身到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旧军官也认同领导民国军政府“非孙莫属”,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已深入人心。  

  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及三民主义纲领标志着近代思想解放达到了高潮;湖北是后洋务运动的重点区域,近代工业、近代教育都有一定的发展,出国留学也是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因此,武昌起义的爆发实际上是一次顺理成章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在湖北的革命实践,由此引发的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