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军集团嬗变研究(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任保国 翁有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前后,北洋军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北洋军的变化,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反映和缩影。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军集团嬗变

  三、北洋军集团之影响由皇权制度下的社会局部扩张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全方位

  清末的北洋军集团,只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一个工具,其社会地位及影响非常有限,反映了清朝社会的局部特征,是满汉贵族统治下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民国时期的北洋军阀,其势力则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上升为民国社会政治力量的核心,从上到下,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形势,从多方面折射出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

  辛亥革命前,清朝贵族在北洋军人心目中具有绝对优越的地位,其社会影响自然也占有优势地位。相对来说,清政府实行的是一个以文官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人在政治生活和经济领域的势力和影响十分有限。由于北洋军人以汉族为主,在满汉矛盾相对敏感的清朝中央政权中,极易受到满族贵族的打压和排挤,社会地位和利益不稳,因而对整个社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也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07年,作为北洋军首领的袁世凯,面对清朝官员的弹劾,慈禧的一纸调职令,他只好放弃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权位,没有丝毫的反抗余地。次年,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欲杀袁世凯,吓得袁魂飞魄散,匆忙逃往天津躲避,最后经张之洞等人力谏,虽保住了身家性命,但官职被罢免。至于他手下的北洋军人,更是清政府控制下的走卒,可供统治者任意驱使。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满洲贵族占支配地位情况下,军事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北洋军集团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能量及影响力是十分有限的。

  但是,革命给军人提供了契机,动乱为军阀提供了舞台。清政府倒台后,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关系错综复杂,社会剧烈动荡,这就为军人崛起并左右政局创造了条件。于是,北洋军人一跃而成为控制政权的核心力量。中华民国建立后,作为国家政权支柱的北洋军队在社会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集团急剧扩大,因而影响巨大。当时,作为北洋军首领的袁世凯继续推行其两面派政策。对此,列宁在1912年7月15日所发表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就预言:“刚刚从自由君主派变成自由共和派(能长久吗?)的资产阶级代表袁世凯,将在君主制和革命之间实行随风倒的政策。”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方面公开承认共和制,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在客观上破坏了封建皇权制度:另一方面暗中支持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封建主义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封建主义残渣的泛滥。北洋军阀的上层人物也在这种左右摇摆、言行矛盾的社会体制下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和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清末时期的北洋军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由于存在着满汉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由于清廷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地位,北洋军势力相对比较弱小,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强大压力的情况下,迫使其结成了牢固的集团。但是,进入民国之后,北洋军阀全面掌控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它在沦为腐朽的军阀、官僚政客的工具的同时,自身的上层也演变成了军阀、官僚。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关系无法统一,矛盾、纷争不可避免,使它逐步分化为不同派别利益的代表,出现了难以遏制的分崩离析之势。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在政治上,中国不是一个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而是几个国家统治的半殖民地。当北洋军阀取代清廷成为统治者之后,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取的对象。由于北洋军阀自身的迅速膨胀,袁世凯手下的一些骨干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人羽翼也渐趋丰满,自然成为帝国主义争取的对象。帝国主义的互相争夺与矛盾,必然带来其代理人的争夺与矛盾,从而使北洋军阀陷入分裂的局面。在经济上,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中国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城乡差距,南北差距,东西差距等等,不仅使广大农村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而且使各地方都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和独立性,可以不依赖其他地方而存在,从而为军阀割据提供了地盘和物质基础。对此,借用毛泽东的分析:“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是军事割据的主要原因。所以,随着北洋军阀由北方局部省份向全国的拓展,外部压力的减轻而内部利益分配不均的加剧也就埋下了它分裂的种子。反过来,北洋军阀的分裂,又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分裂和城乡差距的加大。双方互为因果,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集团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反映。这种变化不仅有从小到大的量变,而且也有地位与特点的质变。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