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次制度创新(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作者:刘儒 孟书敏 查看:
(三)为资本主义工业提供制度条件。
1.辛亥革命虽然是一场看不见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它毕竟还算是资产阶级革命,这就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前提。更重要的是,不但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呼吁要“振兴实业”,而且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似乎也确实建立了保护现代化事业的法律体系,并且有效地付诸实施。
2.资产阶级政治中所兴起的代表企业家利益的商会组织在客观上起到了制约特权的作用,从而保护了市场原则。资产阶级政治结构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就是独立性的商业组织对资本主义工业的保护作用,这是专制主义政治下不可能出现的一种新型国家社会关系,以资本主义商会组织为代表的市民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约束权力的社会政治机制,客观上保护了市场原则。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和自己的特殊利益,新型企业家纷纷创设自己的组织机构,并让自己的代表人进入政府机构。
3.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一体化的政治—军事——工业体制,使私人资本主义工业避免了被随意掠夺的厄运,从而使代表有效产权的资本主义企业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其组织本身的潜能。因此,军阀政治时期是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黄金时期”。
四、结语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第一次制度创新,仅仅是政治现代化的起步尽管在制度变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只是局限在破的意义上。它瓦解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的政治体系,却无法建立起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威体系来吸收变革后的政治力量。同时,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是一种“蜂窝状”的社会结构,人们事实上只有家族而无国家的观念,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军阀政治忙于战争而非社会治理,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南京国民政府是资产阶级真正掌权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认真建构的民族国家,但是南京政府面对的政治遗产是“蜂窝状”的社会结构和军阀割据的状态,因而国家权力在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遇到了对抗性的阻力。虽然在表面上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政治秩序,但该政权无力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却不惜将社会资源大部分耗费于剿共和派系斗争中,以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在其统治的20余年间,中国既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秩序和单一的国内市场,更没有能够筹划、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之,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从根本上制约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虽然全面转换的基本条件仍未具备,但是到1930年,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已经出现,一个新的政府以一个运用现代通讯和组织手段的政党为基础,由于吸取了某些西方的知识和观念,政治价值发生了转变。但中国的借鉴实际上还是相当不完善的。现代因素的出现并没有以强有力的、且足以指导社会变革的中央政府为基础。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消除军阀时代留下来的官僚解体和政治分裂。正像清朝末年所出现的那些变化,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指导和倡办而成了无本之木一样,30年代现代因素的出现也缺乏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社会变革的必要指导。这样,中国历史又回到晚清一样的格局,虽然统治者最大化的利益是政治统治的存续,但是在没有解决权力合法性的条件下,没有安全感的官吏们和地方豪绅个体,都在尽其所能地掠夺和蚕食国家利益,最终结局是一种统治者内部没有赢家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