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期间的东三省政局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4 00:00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冯建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期间,东三省的封建旧官僚要求”保皇独立“,围绕这一问题立宪派、旧官僚、革命党人以及宗社党等各种政治力量展开了大角逐。

  革命党人控制保安会、策划“和平独立”的努力,反而让封建势力和立宪党走得更近、连为一体,这让革命党人深为失望。联合急进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成立的。它宣布“以人道主义、政治革命积极进行为宗旨”,“以建立满汉联合政体”,“响应南方,牵制北军势力,使清帝不敢东归”为目标。急进会成立后,“各界代表争先入附”,“学商各界咸盼革命早成”,声称各地马贼均“乐为我用”,议员绅商“无不通款我党”,并有三万五千多人的兵力为后盾云云。与此同时,联合急进会派赵元寿等分赴吉林、海城等地,组织联合急进会分会。一时间,联合急进会的影响急剧上升。然而,这仅仅是虚假繁荣,大量的立宪党人“入附’让这个革命团体成分不纯、组织涣散。依附赵尔巽的反动绅士袁金铠竟然成了会长张榕的贴身红人而位居急进会参议的表象,以及开宗明义提出对封建官僚的“人道主义”宗旨。从一开始就为它的崩溃埋下伏笔。

  当以赵尔巽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谋划消灭革命党人的时候,急进会的领导人张榕、张根仁却仍然主张与赵尔巽进行政治周旋,要求赵“速悬白旗,以靖民心”。赵尔巽则对急进会的要求虚与委蛇,含糊其辞,寻找机会瓦解急进会。张榕对钻进急进会的袁金铠更是抱有期望,希望其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中间人,从中斡旋以达成革命派与旧官僚的妥协。袁金铠趁机向张榕提出解散急进会,寻求赵尔巽等1日官僚阶层的谅解。张榕以“保全大局”为根本,竟然对袁的建议“深表同情”,表示可以协商。当急进会对旧官僚节节退让的时候,赵尔巽等已经急不可耐,先后将张榕、宝琨、田亚宾等急进会领导人杀害。联合急进会的组织工作陷于瘫痪。这次政治周旋中,封建势力与立宪派联手,再次击败革命党人。

  综上所述,在第一阶段的角逐中,由于封建势力和立宪派附为一体,联合对革命党人进行排挤、打压,加之革命党人本身缺乏政治常识,封建旧官僚和立宪派取得对革命党人的绝对优势:辛亥革命并未对东三省形成大的冲击。革命党人屡受挫折,以赵尔巽为首的旧官僚牢牢控制着东三省局势。这一阶段1日官僚、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角逐表现出以下两个显明特点:其一,三派之间的争夺与对峙,以政党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保安会”和急进会的成立是其具体表现;其二,这一阶段革命派与旧官僚、立宪派斗争的焦点是要不要“独立”。革命派先后以和平和武装斗争的方式谋求东三省“独立”于清朝统治之外,旧官僚和立宪派则联手“保全东土,静待时局”,使东三省成为清廷稳定的大后方。

  二、第二阶段:从南北议和到东北“易旗”

  就在赵尔巽镇压革命连连得手,东三省政局日益稳固的时候,全国形势直转急下,“南北和谈”的结果,迫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立定共和政体”。这本是赵尔巽等封建官僚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赵尔巽等在清帝退位前后,数度与袁世凯内阁争执,抵制共和,因为“他确信这种解决办法,对于中国本部来说必然是临时性的。而对于满洲则是一个极端危险的尝试”。于是,他指示奉、吉、黑三省咨议局致电内阁,声称“东省人士拥戴君主,矢志不能移”。又有陆、防各军统领、统带、帮统联合致书赵尔巽,表示“永守大帅命令”,接着用东三省军队的名义,分别致电内阁、皇亲贵族、各省督抚军队、各国外交使团,声言“东省士民自闻此耗(按指清帝退位),大为愤激,已实力联络;誓死希望君宪”,“君宪成则国安家存,共和成则家亡国破”,东省士民“万众一心,共作尊王计划”。

  1912年1月25日,赵尔巽在会晤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的时候,指出:“为维持清国国家之尊严与安全,除保存君主外别无他策;共和制度不但不能维持国家安宁,反而会迅速造成瓦解之局。”他甚至组织勤王军,“预备开拔,赴汤蹈火”。奉天海关税务司曾这样剖析赵尔巽:“不要说建成一个共和国,即使是暂时改为共和政体,恐怕总督后也会辞职。他的生命之树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方向。他效忠皇室,还可以落一个好名气,因为年纪老迈,即使在形式上背弃皇室,辜负生平,也犯不着,而且年纪那么大,即使献媚求荣,由于他与这个集团(民国临时政府)共事的时间短暂,没有希望看到它的事业初具规模,因此也得不到好处”。这一评介颇为中肯,无论从个人的道德情感出发,还是为自身利益着想,赵尔巽都不情愿背叛清王朝。因此。他极力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必要时不惜“自由行动”:宣布东三省“独立”。

  这一时期,宗社党多次派人潜入东三省,设法与赵尔巽取得联系,希图就清帝退位一事,达成攻守同盟。除了一部分满洲八旗子弟的鼓噪外,满族亲王载泽也在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的安排下,亲自来到奉天,与赵尔巽商议时局。宗社党人主张立即采取措施,让太后和小皇帝赶紧避驾东北。图谋再举。这似乎更坚定了赵尔巽等旧官僚宣布东三省“独立”的决心。1912年2月7日。赵尔巽向袁世凯摊牌,提出“维持大局”七条办法,其中包括:1.东三省臣民对于大清皇帝致其尊敬亲密,永无限制;2.东三省人民得专备大清皇帝选充禁卫官兵;3.大清皇帝于东三省三年巡幸一次;4.南北政府未统一、各国未未正式承认以前,不令东三省承认;5.凡有兴革章制,三年内不强东三省以必行;6.三年内在东三省官吏,自总督以下,中央不得任意易人;7.三年内东三省赋税、军队,不调拨他处之用。前三条是维护清朝皇帝的地位,后四条是巩固东三省原有的统治体制。这无异于把东三省变成保皇独立、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偏安王朝。而随后袁金铠所拟“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更加把这个臆想的“独立王朝”具体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