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成果的形成与发展(5)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谢扬举 查看:
再次,孙中山认为反满反封建的任务需要列强的支持,至少是不干涉。1904年孙中山曾向美国人民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的讲演,呼吁美国支持中国革命。袁世凯篡位后,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十分失望,但是依然希望能尽量争取让列强不干涉中国内政。在1922年的《徐世昌退职后对外宣言》中,孙中山声明:“予今以中国事实上唯一合法之政府……谨宣言于条约国:请于中国内争之时,重申不干涉中国内政之宣言。”
最后,孙中山反帝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从三民主义整体来看,孙中山并非不反帝,而是将“反帝”主题寄寓民族民主国家的建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除民族主义应有明确的“反帝”口号外,民主主义乃是谋求国家政治民主与进步,民生主义乃是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孙中山深知,只有这三者协同并进、一齐得到解决,才可以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因为近代的“反帝”主题已不如封建时代那样单纯,他们所面对的已不是马背上的敌人,而是一种无孔不入的全方位渗透与控制,须得将病源连根拔除,方可医治创痛。另一方面,孙中山作为革命领袖,对革命、建立民族国家的通盘计划与具体步骤都有清醒认识。中国历经列强政治经济之侵夺,又经战乱屡兴、烽烟迭起,国力实已虚弱之至,人民疲惫不堪。而孙中山所兴之革命党虽经数十年之经营,已蔚成规模,然在实质性力量上,却是“一帮亡命之徒,何尝有底盘?何尝有钱?何尝有兵”?国内资产阶级又一直处于内外交迫之窘境,无所作为。因此欲一举灭清并逐列强于我国门之外,实非革命党力量所能及。在孙中山看来,中国的革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他在1923年11月1日对国民党的演说中明确地说明革命的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说自己曾在1921年与苏俄大使谈话,自称中国革命30年能成功便可满足,言下以30年为长久,说明自己有远谋,俄国大使答曰俄国革命100年能成功便满足,且要眼下便努力去做。这使孙中山十分吃惊,更下定长久之决心。所以在“人人皆以为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便算成功”时,孙中山仍夙夜忧思,如何继续奋斗以达到创立真正的“民国”之目的。革命事业千头万绪,而早年焦点则在反满,故一时排满风潮遮蔽了反帝呼声也是可以理解的。
孙中山晚期民族主义思想在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建立民族国家这一基点上继续发展,进一步提出民族“自治自决”的主张,在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又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两原则。同时孙中山还提出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解放的主张,使其民族主义思想愈发完善与充实,焕发出世界性光彩。
由上所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基本成果在于,在建立民族民主国家的主题下,统一民族、民权和民生原则;创新中华民族精神;时刻怀抱深层的民族忧患意识及民族自我反省和批判意识;反帝爱国;顺应世界潮流。
在近代国内外忧内患交迫的历史形势下,正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促成了中国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推翻了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历史证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成功的。纵观世界历史,民族主义自18世纪产生以来,一直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不过,19世纪以来日益兴盛的世界主义和普遍主义,开始淡忘民族主义的威力,没有一个重大的思想家曾经预言到民族主义正在勃兴并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发生骇人听闻的影响!正如柏林所言,“就我所知,甚至没有哪个思想家曾经暗示过,民族主义有可能主宰我们这个世纪的过去三十多年,以致除非与它携手合作或至少不同它做对,几乎任何运动或革命都没有成功的机会”;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至少在西方世界以外,不与民族主义感情结盟的任何政治运动都不可能获胜”,他呼吁对这个问题要给于更多的关注。我们认为在今天确有必要对民族主义加以系统的理论和战略研究。
(本文系2006年民革陕西省委向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作者系民革陕西省委委员、民革西北大学支部主委、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