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一)
辛亥革命网 2010-07-10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感谢北美亚洲学会的盛情邀请,今年4月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该会第34届年会“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上,我国台
感谢北美亚洲学会的盛情邀请,今年4月2日,在芝加哥举行的该会第34届年会“辛亥革命与民国肇建——七十年后的回顾”学术讨论会上,我国台湾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得以共聚一堂,并且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首次直接交流了各自的学术见解。但由于到会人数众多,讨论发言时间限定每人不得超过2 ——5分钟,彼此都未能畅所欲言。因此,我想借《近代史研究》的篇幅,就这个问题再略抒己见,以期与台北同行作进一步的商讨。
台北一些学者,以张玉法先生为代表,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并且否认其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会后,4月4日的台北《中国时报》刊登了一篇通讯—— 《辛亥革命当然是全民革命》,其第二部分“六大理由证明它是全民革命”,对张玉法先生在会上的发言详细报导如下:
二、法国社会学家贝吉瑞(Beregere,按:应是历史学家白吉尔夫人)曾经在他(按:原文如此)所写的《资产阶级的角色》一文中指出,所谓的资产阶级应该是由企业界的商人、金融家(按:张氏原文是:企业家、商人、金融家、工业家)等所形成的一个团体,而不是包括知识分子及地主等在内的所谓‘中等阶级’。以此观点,贝吉瑞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说法,在基础上十分脆弱。他(按:原文如此)认为中国社会在辛亥革命当时,即使有资产阶级,但人数也很有限,而且不具有同质性,没有形成一股阶级的力量。
三、对贝吉瑞此种说法,一位女历史学家玛丽·赖特(Mary Wright,按:应为芮玛丽)也表示同意。她认为:中国在二十世纪之初,中国经济的发展渐形重要,但并不能以此而论断辛亥革命就是资本主义革命。她并强调,辛亥革命中,即使有资产阶级的参加,也只是“辅助性”的角色。
四、从同盟会的革命目标:‘驱逐(按:应为除)鞑虏,恢复中华,建(按:应为创立)立民国,平均地权’来看,其中没有一项是有利于资产阶级。
五、中共史学家经常强调孙中山先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如果此说确实被中共史学家承认的话,那么中山先生便是社会主义取(趋)向的一位革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取(趋)向的革命家,此为中共史学家自相矛盾之处。同时,中共史学家一方面表示,当时资产阶级革命者想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按:原文如此),另一方面又说,许多人参加辛亥革命是来自不同的阶级,其目的是为了反满,这又是相互矛盾之处。另外,章开沅教授曾在他自己所著(按:应为章与林增平教授主编)的《中国辛亥革命史》(按:应为《辛亥革命史》)一书中指出:‘虽然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有初期发展的形态,但质与量都很有限,’(按:原书是说:‘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发展的幅度有限,规模不大,水平很低,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还很小。’)既然如此,则足以显示,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当时的中国社会,或经济中,都不应具有重要的地位。
六、参加辛亥革命的人,可以说是来自各个阶级,革命的许多领导者甚至还是出身贫寒之家,而且当时革命即或得到资本家的经费收(支)持,但这也绝不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我不知道这篇通讯稿是否经过张玉法先生过目,但对照张氏提交会议的论文英文稿,以及我对会议讨论情况的回忆,它大体上是符合张氏发言原意的。报导中也有若干小的差错,这或许是通讯作者不甚熟悉中外史学界情况,也可能是出于手民误植,与张氏的论文和发言无关。同时,与会后其他台北报刊相比较,《中国时报》这篇报导除了在大小标题上显示其倾向以外,对双方发言内容的介绍尚属持平,这也是应该加以说明的。 在芝加哥会上,我对上述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即肯定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并且指出:我们与台北学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估计不同,二是用于探究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的方法论有异。现在,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从这两方面作一些具体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