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四)
辛亥革命网 2010-07-29 00:00 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2009-4-26 作者: 查看:
其他如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等,也无不拥有大量资本。[25]所以他们对民国初年兴起的这场“产业革命热”,和资产阶级代表们所实施的这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并不表示反对,而是给予一定的同情和支持。
而且,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积极参加,也没有引起农村的大变动,但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这本身就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饱受了二千多年封建统治和清朝二百多年民族歧视之苦的广大民众,莫不欢欣鼓舞额手称快,真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无不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当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出“产业革命”的号召以后,广大民众和实业界人士纷纷参加,踊跃投资。民国初年这一系列的保护、鼓励的政策也更坚定了投资信心,一改以往视投资实业为“畏途”的社会风尚,而形成了一股“投资热”。1912年,陆费逵在上海创办电车公司时,“一日之间,集股多数,公司遂成立”。[26](P.979)辛亥革命以后,湖南长沙“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27](P.849)其他“各埠公司呈请保护、注册、立案、给事等事,纷至沓来”,据统计,1912年全国开办的各大小公司达998家,工厂达2001家之多。[28]使革命党人掀起的这场“产业革命热”很快转化为投资热潮。即使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革命党人由于受到袁世凯的镇压,纷纷流亡海外,有的则转入地下,但是由此而兴起的这股“投资热”,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的自发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乘西方列强大都卷入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契机,获得了新的发展,直到1921年。
三
民国初年的这场“产业革命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就是直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虽然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呱呱坠地的时候,西方列强已成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正在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转化,为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然而当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势力结合一起,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总是得不到健康的哺育和成长,先天发育不良,十分孱弱。在1894年前的30年之中,全国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才72家,资本总额2090.7万多元,其中主要是官办和官督商办的洋务工业。19家官办和官督商办的洋务工矿企业,资本只有1620.3万多元,53家商办企业,其资本总额才470.4万多元。[29](P.93)1895年以后,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即已迈开了发展步伐,但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百般阻挠,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止,全国新办的工矿企业也才422家,资本总额约1.3亿多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不到25家,资本总额约768万多元。[30](P.93)
而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初年,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1912-1914年7月的二年半中,新开设的工矿企业即达99家,资本总额约2455万元,平均每年开设新式企业近40家,资本总额近1000万元。1914年以后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机会,得以迅速发展。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设工矿企业即377家,资本总额约11832万元,平均每年开设工矿企业达84家,资本总额超过2692万元。欧战结束以后的二年半中(1919年—1921年6月),西方列强仍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恢复之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仍获得迅速发展,新设工矿企业318家,总额达17896万多元,平均每年开设127家之多,资本总额达7158万多元。在1912年至1921年6月,总共新开设民族资本企业794家,资本总额32182.7万元。[31](P.6-11)此外还有不少企业没有在农商部登记注册,如果加上这些没有注册的企业,在1914-1920年间,中国近代工厂已有1759家,资本达50062万元。[32](P.56)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集中的过程也逐步形成,先后涌现了以南通张謇为核心的大生资本集团,以上海、无锡为据点的荣家企业集团,以简明南、简玉阶兄弟为首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孙多森的通阜丰资本集团。周学熙的华新企业集团,东北的双合盛企业集团,等等。其中张謇的大生企业集团在辛亥革命以前即以有900万元资本,至1921年又增资达2480余万两,纱锭总数已达16万枚,布机1300多台。[33](P.109)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于1905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1909年以9万元物料作价和4万元债务而重新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