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

辛亥革命网 2010-09-29 00:00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周育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旧历辛亥年,中国大地正澎湃着汹涌的革命浪潮。在这阶级搏击的风颠浪尖之上,游民的活动是引人瞩目的。正确认识游民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八十年前,旧历辛亥年,中国大地正澎湃着汹涌的革命浪潮。在这阶级搏击的风颠浪尖之上,游民的活动是引人瞩目的。正确认识游民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必须深入考察游民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位置,他们的形成与组织,他们在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关系。辛亥革命中游民的活动,是他们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

  一

  清代至乾隆年间,已出现大量的过剩人口。到道光、咸丰年间,游民已成为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鸦片战争之前,游民主要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土地兼并的发展和自然灾害的打击形成的。鸦片战争以后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战争更使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雪上加霜。

  以战争的影响而论,每次侵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裁撤因战争而动员起来的兵员,他们生计无着,成为打家劫舍的游勇。如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仅前线部队裁撤即50,000人,加上因兵制改革裁撤的绿营兵,共达110,000人,各省临时招募的勇营裁撤尚不在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国内战争平息之后,清军大批裁撤,各地起义队伍瓦解,因避战祸背井离乡的民众继续飘零,形成了庞大的游民群。其中尤以被裁撤的清兵隐患为多。

  近代社会经济的改组,也造成了大批游民。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重心由广州移向上海,广州经大庾岭沿赣江北上至九江、经南风岭至湖南湘潭的传统交通线趋于衰落,沿线水陆运输工人及其他劳动者濒于失业(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上册第6869页。)。洋货的输入也使一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经济破产,据估计,1840—1894年,农村纺织户人口减少达6,830,000人,(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第313页。)“女红失业”、“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纺织》、《盛世危言》卷7。)“内外穷民之失业无依者,尤如恒河之沙不可计算。”(陈炽:《创立商部说》,《续富国策》卷4。)外国轮船在沿海、内河的航行,沉重打击了沙船业和内河航运业,沿海“业船者无可谋生,其在船水手十余万人,不能存活,必致散而为匪,肆行抢掠”(江苏巡抚李鸿章奏。《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8叶41。)。清政府废除漕粮河运,引起了数万漕运水手的失业。铁路的建设因造成大批运输业工人的失业而“受到大车行和船户的反对”(《北华捷报》1893年2月10日,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1344页。)。

  鸦片战后,清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收支不敷,民众的赋税负担日益加重。甲午庚子以后,为偿付赔款,捐税大增,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弱者为沟途之饿莩,强者为绿林之豪客”(杨笃生:《新湖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第621页。),饥民、游民暴动连年不断。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急剧变迁,使大批社会成员从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游离出来,造成了一个庞大而分散的不工、不农、不商、不士的游民群体。这一独立于“四民”之外的社会群体的产生,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趋于瓦解的重要征候,也是造成建立于这种传统结构之上的清王朝颠覆的原因之一。

  二

  伴随着游民队伍的扩大,从乾隆中叶以后,风貌各异、名目繁多的秘密结社、犯罪团伙与武装土匪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他们之间互通声气,混合生长,形成了帮派、山头林立,而又同具类似社会成份、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游民社会。

  中国近代游民结社错综复杂,但由于各地民情风俗之差异,仍可以看出它们大致的地域分布。福建、两广及与之毗连的湖南、江西乃至云南等地,天地会的势力十分强大。四川在乾隆、嘉庆年间啯噜相当活跃,陕西及相近的山西、河南部分地区,刀客活动频繁。太平天国时期,哥老会兴起,由四川蔓延至全国各地,尤其以长江中上游各省份如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最为兴盛。长江下游两淮盐场各销岸,盐枭的活动猖獗,除了河南、安徽有季节性的流民结捻贩运私盐之外,还有不少职业性的盐枭集团。鸦片战争以后,漕粮逐步改由海运,失业的粮船水手凭借原有的行帮与盐枭互相勾结,形成青帮,逐步控制了这一带的食盐走私。十九世纪末叶,哥老会也开始染指两淮盐利。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南方各省还分布有为数不少的乞丐、窃贼帮伙,后来逐渐为天地会、哥老会所控制或同化。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在明清时代教门组织势力很大,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农村中潜在的失业人口。但从乾隆以来,游民“吃教”的人数显然在日益增加。近代在南方兴起的青莲教及其各支派的骨干人物几乎都是游民,并且向北方各省发展。热河、东北的“邪教”主要是由华北地区“闯关东”的流民以及南方游民传去的。从山西口外、蒙古草原到白山黑水的广大地区内,则是一股股马贼(胡匪)出没的场所,清末甚至由海路闯入山东境内。在绵延五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还有为数不少的海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