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10)

辛亥革命网 2014-09-26 10:47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严昌洪、马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使中国告别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踏上了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漫漫长途,对这次革命的研究在革命尚未结束时就已开始,至今仍在持续进行

  另一种意见认为立宪派附和革命既有功也有过。一方面,大部分立宪派人虽以从权应变的态度转向革命阵营,但这一转向,终究引起了革命和反革命之间力量对比的很大变化,使清王朝在大中城市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而革命党则得到了足资号召的势力,借以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除小部分真正转向支持革命以外,大多数立宪派人卷入革命阵营,都怀有自己的政治企图。他们凭借以往有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联系的政治资历,从事攘夺革命政权,离间革命力量,诱胁革命党人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袁世凯妥协等等勾当。"事实证明,立宪派人的破坏,是导致辛亥革命归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注: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中册,457-458页。)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不同立宪派人的功过是非,需要分别评判,不宜等量齐观。那些真正转变为革命派者,如沈懋昭、李平书等,对革命"有利无害,有功无过";川、鄂、湘、皖、闽、粤等省的立宪派应变势力,既有劳绩,又有破坏革命的罪行,"利害相等,功过参半";江浙地区的立宪派稳健势力,虽有微劳,但对革命的危害极大,可以说是"害多利少,功难抵过";康、梁一派保守势力,拟订引诱革命派接受招安的方案以实现君主立宪,因其远在国外未能实现这一计划,对武昌起义后的局势没有产生显着的影响。"就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来看,立宪派人都是因人成事,居间拨弄,论功,不在前科;科罪,也非首恶。"(注:林增平:《略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与清末立宪派》,《辛亥革命史丛刊》2辑。)

  总之,围绕立宪运动和立宪派的学术争论,还远远没有完结,许多问题也尚无定论,争论还将持续下去。

  (四)关于南京临时政府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除继续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进行讨论外,80年代以后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临时约法》的评价,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上。兹分述之。

  1.关于《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过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尚等方面的政策法令,论者从立法建制的角度给予了较多的肯定,指出这些法令"曾一度促进民主思想的高涨,激发兴办工商业的热情和发展新文化新教育的积极性,并对以后的历史有深刻影响。"(注: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136页。 )"孙中山代表着先进的阶级,用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改造社会,改革政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革命行动。"(注:刘望龄:《辛亥革命大事录》,知识出版社,1981年,29页。)有的论者强调:"这些法令,有的立即实行或逐步实行了,有的则只具空文而没有来得及实行。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值得赞许的,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权优于封建政权,具有一种崭新的面貌。"(注: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439页。)"正因为孙中山搞了法治, 使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的新观念深入了人心,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袁世凯复辟封建专制的一切倒行逆施,虽得逞于一时,而最终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注:唐上意:《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建制》,《近代史研究》1981年3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