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明庥:武昌起义的城市背景

辛亥革命网 2010-04-10 00:00 来源:《学习与实践》 2001年09期 作者:皮明庥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时段在一定意义上所构成的逻辑链。 ,皮明庥:武昌起义的城市背景,

  对于有3500年城邑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来说,历史上有几多兴衰,政坛上有几多风云。但是武昌、汉阳和汉口,从殷商至清代中期,总的来讲还是三个地区性的封建市镇。穿越了漫长的时间隧道,武汉进入近代后,实现了城市新崛起,一展其都会雄风。一度成为工商业位居全国第二位的名城,构成了武汉城市史上的一声绝响。连外国人眼中也是这种感觉。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在1908年所着的《汉口》一书中,这样写道:“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第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视察都艳称为东洋之芝加哥。”
  
  武汉当时的崛起到底借助于什么魔力?是什么人在这里推波助澜,呼风唤雨?当然,这很难简单地说成是那一个人的建构,但是毕竟还是有关键性的人物运筹帖崛,与历史同行。这个关键性的、重中之重的人物就是张之洞。湖北、武汉地方历史上的“父母官”在武汉城市建构上的绩效,无出其右。张之洞治鄂构成了武汉城市发展的上升期,由他奠基的武汉城市初步近代化,在当时全国革命危机的大背景下,导引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形成举国景从的变局,二百多年的清王朝落得个皇冠落地,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轰然倒圮。
  
  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时段在一定意义上所构成的逻辑链。
  
  武汉走向近代化,并呈崛起之势。其现实的影响是形成为一场城市革命的土壤。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起自草莽,发于穷乡僻壤不一样,兴起一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凭借的阶级母体是近代城市中的资产阶级和近代知识分子,所需要的是为这场革命推波助澜的思想新潮、舆论工具,以及对旧制度致命一击的新型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主要是一场城市革命其革命动力源只有依赖城市的近代化才能生成。而张之洞又是武汉初步近代化的缔造者,因此也在客观上不自觉地成了辛亥革命沃土的耕耘者。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代封建王朝的被推翻,是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近代化产生的一个突变环节。对于这样一个历史转变,传统封建政权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必然要进行殊死的搏斗,和新生的革命力量进行血与火的对抗。这样就导致了武汉地区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战争。辛亥革命正是这样一场基于城市近代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的革命。
  
  城市是近代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大量聚集的地方,一般说来,近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聚集得越多的城市,革命也就越加激烈和深入,并且也就越具备近代化的特征相反,近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聚集越少的城市,革命的爆发也就缓慢迟滞,或根本不发生。
  
  具体到武汉来说,城市的近代化滋生了四种力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掌握的部分新军。这四种力量是革命爆发在武汉的动力源。没有这些力量,革命就不会在武汉爆发。而这些力量又是武汉近代城市化背景的产物。张之洞的历史作用是打造了这个城市背景。


(责任编辑:千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