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
辛亥革命网 2016-04-14 10:2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郭昉凌 查看: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人物研究中可谓最具特色且成果丰硕,但孙中山研究成果如何与时代发展结合,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审视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提升、利用和推广等方面仍有巨大的空间。本文围绕孙中山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如何拓展孙中山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以更大力度弘扬孙中山精神,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进行初步探讨。
对孙中山文化概念的理解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孙中山文化这个概念是中山市率先提出来的。中山市认为,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体系、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技术,以及以上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
应该说,孙中山文化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灵魂。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是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第一人,并且穷其毕生为之奋斗。这句口号至今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对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文化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革命性以及兼收并蓄的广泛性的特点。他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审慎地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精髓,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三民主义”政纲,在中国乃至亚洲创立了共和;著写了《建国方略》等,亲手描绘了中国发展的蓝图;“天下为公”、博爱、平等、包容是他的社会主张。在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主席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习近平同志在就任总书记之职不到两个月时间(2013年1月28日下午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和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两次引用了孙中山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共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到: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可见,作为中山先生民主革命事业继承者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由物质文明复兴向整体文明复兴的关键节点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与中山先生毕生奋斗欲实现的革命理想是一致与契合的。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思想文化对启迪、引领中国未来的走向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城市文化符号
一位伟人成就了一座城市。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在其成长过程中故乡对他的影响很大,而他对故乡所产生的影响更是持续的、正面的、积极的。他的家乡香山县因纪念他而更名中山县,而中山这个地方更因他而扬名世界。孙中山文化在其家乡的认同度极高。无论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孙中山对家乡的影响和家乡人民对中山先生的崇敬、热爱依然如故。作为孙中山故乡的中山市,一直深受孙中山思想、精神、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文化是中山最宝贵和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中山的城市符号,是中山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中山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生命力所在,孙中山文化是中山市最鲜明的城市品牌。孙中山文化对中山这座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中山市一直深受孙中山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当孙中山举民主革命大旗时,不少的香山乡亲、华侨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出钱出力,不惜毁家纾难支持中山先生;民国初年,孙中山提出的“实业救国”和训政构想促使中山的经济社会实现第一次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人所称道的全国模范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山先生的“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和民生思想,天下为公、博爱思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诸多方面在全国先走一步:1979年广东省首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召开,诞生了国内最早一批种粮万元户,开办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台作酒店,兴建了国内第一个大型游乐场,创建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获领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地级市中唯一一个全国生态市。中山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多项荣誉。博爱是伟人故里宝贵的精神元素。中山市已连续28年举办“慈善万人行”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网络覆盖城乡;营造“同是中山建设者”的社会氛围;对内外投资者一视同仁,内源经济与外源经济同步发展,体现了中山人的宽广胸怀。海外中山华侨和港澳乡亲对祖国和家乡感情深厚,从支持孙中山革命、支持祖国抗战到改革开放后支持家乡建设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正是这种爱国爱乡、不甘人后的传统,众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乡亲不仅回乡投资兴业,更捐资为家乡修桥筑路、兴教助学,有力促进了中山各项事业发展。如今,中山已从过去的“模范县”发展成为举世瞩目、众口皆碑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了一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城乡全面协调发展之路,让中山的老百姓享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2、孙中山文化概念提出缘起。孙中山文化这个概念是中山市率先提出来的。2007年,市委提出建设文化名城战略,并在市委[2008]1号文件正式提出孙中山文化概念,将孙中山文化工程列为八大文化工程建设之首,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孙中山作为我们城市一张最闪亮的名片,把中山人高度认同的孙中山文化作为中山这座城市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包括:“敢为天下先”文化、民生文化、“天下为公”与博爱文化、兼容、开放、开拓、创新的文化,并陆续了推出孙中山纪念周、文化周、文化节;设立孙中山史迹径;开展对孙中山后裔及相关人物事迹的研究;设置“华侨文学奖”、“华人华侨文学奖”、中山论坛等,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文学爱好者、孙中山研究学者乃至年轻学者的参与;创作大型交响音诗《孙中山》进行海内外文化交流;促进大专院校与台湾不少大学互派交换生等。与此同时,以孙中山文化塑造中山城市文化符号,搭建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构建海内外华人共同精神家园,通过讲好中山故事、弘扬中山精神、展现中山风貌,让海内外华人、外国人士通过游中山、欣赏中国文学、艺术等作品来深化对孙中山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达到向世界宣传推介孙中山文化的目的。
孙中山文化应该上升为国家命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孙中山是喊出“振兴中华”第一人,可见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与孙中山先生的“振兴中华”是一脉相承的。孙中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孙中山是两岸共同尊崇的人物,孙中山文化对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重要价值。当今世界国家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目前中国正处于从“经济崛起”走向“文化崛起”,两岸关系正面临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竖立崭新的形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引擎。从大文化的角度看,孙中山的思想、政治、文化等遗产以及形成的人文资源,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纯政治的框框,有助于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回到了其应有的人文本原。这对于我们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孙中山先生从组建兴中会、推翻封建帝制、创立共和到提出《建国方略》、确立三民主义信仰,“自由、平等、博爱”之价值贯穿始终,并成为激励仁人志士为中华富强而奋斗的精神动力。而两岸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就与孙中山文化、与广东省、与中山市直接相关。1992年,在孙中山诞辰126周年纪念日,由广东省社科院孙中山研究所和中山市孙中山研究会等促成的在翠亨孙中山故居举办的“孙中山与亚洲”理论研讨会,是两岸学者的第一次聚首。孙中山至今仍为两岸的执政者高度认可。今年11月7日的习马会,是66年来两岸领导人的第一次握手。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善用孙中山文化,促建两岸交流,很有可为。
孙中山还是世界公认的十大伟人之一。在华人世界大力推出以孙中山命名的各类华侨文化工程,广为传播孙中山文化,可以最大范围地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这对于弘扬华人华侨身在海外心系故土的爱国情怀,培育新生代华裔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广大海华侨外华人及海外华人社团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影响世界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伟大人物并不多,而孙中山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虽在中山,但仅仅由中山市来做则远远不够。因为孙中山既是中山市的、广东省的,更是全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全球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未来如何从对他的纪念中弘扬其精神,继续其未竟的历史使命?这些,都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去思索,去行动,去担当。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