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思想与浦东铁路
辛亥革命网 2019-02-27 13:40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唐国良 查看:
伟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毕生致力于革命事业的中山先生,在历尽艰辛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斗争的同时,倾注了巨大精力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之道,在周游世界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之后,深深地感触到现代交通,尤其是铁路建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早在1894年1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到:“故凡有铁路之帮,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帮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①]在《建国方略》之二的“实业计划”中提到:“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言之,此为第一需要之铁路。”“铁路经济上之新原则,而断吾人所计划之铁路,斯为有利中之最有利者。”[②]
孙中山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实业强国设想,在腐败的清朝政府统治下根本无法得到实施。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启了共和宪政的新篇章。清宣统皇帝的退位,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族思想的解放为中山先生的铁路梦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使他有机会在各种场合论述建造铁路对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如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迎会的演说中充满激情地讲:“各国人民之文野,及生计之裕绌,恒以交通为比例。中国人民之众,幅员之大,而文明与生计均不及欧美者,铁路不兴,其一大原因也。”“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③]中山先生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一文中写道:“中国亦与各大国发展之情形相同,所急切需要者,乃交通之便。故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④]
1912年,孙中山即提出了发展交通,建设铁路的宏伟计划。他设计了连通全国的三条主要干线:
一、南路:起点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
二、中路:起点于杨子江口,由江苏而安徽,而河南,而陕西、甘肃,超新疆而迄于伊犁。
三、北路:起点于秦皇岛,绕辽东,折入于蒙古,直穿外蒙古,以达于乌梁海。[⑤]
另外“各省之省会均成为铁路中心,路线将由此种重要之城市向各方分射而出。从每一省会出发之路线,将多至八九条不等。”[⑥]以上铁路总长20万里。
1912年11月14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开办,孙中山亲任公司总经理,策划全国铁路建设,并绘制了中国铁路干线图。
孙中山的铁路计划十分宏伟、全面,按此计划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内部的交通,并且也将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此外,孙中山还计划建设中国的水运系统和公路运输系统,使之与铁路运输相联系,相辅相成,从而使中国的人流、物流畅通无阻,推动中国其他各项实业的大发展。
对如何实施这一宏伟的铁路建设计划,中山先生大胆地提出在坚持中国主权的基础上,走对外开放促发展的道路,通过招商引资的新思路,解决资金及技术等重大难题。1912年,中山先生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讲和谈话中,对利用外资设想了三种办法:
一、借款修路:如京汉、京奉、沪宁等路办法,与外国人订立借款合同。
二、招股修路:按照华洋合办公司办理,其主权仍属中国。
三、批给外国人承办:凡有资本者,皆准包修一路,四十年后,收归国有。[⑦]
由于北洋军阀袁世凯窃权,登上了民国总统的宝座,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付之东流。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的中山先生,虽继续为铁路事业作深入研究,但根本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组织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山先生也被迫逃往日本避难。
1917年,中山先生着手名著《建国方略》的写作。
1918年5月,因受军阀排挤,中山先生回到上海,集中精力闭门撰写《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之二,也就是全面系统的建设蓝图“实业计划”[⑧]中,把交通建设作为重点,认定“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是交通之母”,并再三强调民国政府“唯一之急务”是“速修铁路,以立富强之基。”1921年10月中山先生撰写的《实业计划》正式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铁路建设的规划,其长远目标为[⑨]:
(一)中央铁路系统
(二)东南铁路系统
(三)东北铁路系统
(四)扩张西北铁路系统
(五)高原铁路系统
(六)创立机车厂、客货车制造厂
这一遍及华夏的宏伟设想,远远超出1912年设想的20万里的铁路计划,是中山先生经过反复研究,综合各经济要素后的惊人之作。可惜的是,掌握实权的军阀之间的争权夺权,造成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中山先生的铁路设想自然也无法实施。但中山先生建设铁路的思想,被广大爱国志士所接受,其中有一群追随中山先生并亲历辛亥上海光复的浦东籍人士。
早在19世纪80年代,有一位浦东人也认识到了铁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20世纪初推出了浦东地区建造铁路的具体方案,他就是近代上海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李平书。
李平书(1854-1927),[⑩]出生于宝山县高桥镇(现为浦东新区高桥镇)的祖传医道世家,6岁入塾读书,是一位既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又深受西方先进文化影响,且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是上海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推进上海近代化的实干家和第一功臣,也是辛亥上海光复的元勋。辛亥革命成功后被推为上海最高行政长官民政总长。
李平书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目睹上海开埠后洋人强占租界,噬渗扩张的野心,他认为“文明者,租界之外象,内地则暗然也。商战者,西人之胜算,华人则失败也”[11]因此,他提出华人应该觉醒,奋起直追。对一个有着浓厚家乡情结的李平书来说,长期来十分关注一江之隔浦东的发展。而对同样遭受列强入侵,尤其沿江地区占岸线、设船坞、争资源的局面,怎么办?“吾浦左人不为自谋,谁为吾谋者!”以李平书、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士绅为抵制租界扩张,实现卫乡护权图强,于1905年冬创立了浦东同人会(后改称浦东同乡会),它是一个曾对上海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间团体,是真正推动浦东近现代发展的同乡组织。
同人会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如组织浦东籍同乡捐资办学,宣传民众创办《浦东报》,建桥修路等。同时,把开发交通作为“第一要务”。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平书提出在浦东筹建沪金铁路。[12]计划中的沪金铁路,起自上海县浦东黄浦江边的杨家渡码头,向东抵宝山县境(现为外高桥地区)钦公塘,再向南经川沙、南汇、奉贤,讫于金山县境内的白沙湾,成为贯穿浦东五县的经济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