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反封锁反制裁反干涉的历史及启示(2)

辛亥革命网 2020-08-12 09:44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朱佳木 查看:

新中国反封锁反制裁反干涉的斗争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从不惹事也从不怕事,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从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从不妄自尊大也从不卑躬屈膝。

  他告诫我们:

  “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我们怕什么?战争我们并不怕……谁敢来打我们,他们进得来出不去。中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丰富经验,打垮了侵略者,我们再来建设。”[13]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信邪、不怕鬼”的方针,对美国阴谋策划的所谓“南海仲裁案”以及美国和少数几个西方国家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对我南海主权的不断挑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示: “任何人要侵犯中国的主权和相关权益,中国人民都不会答应。”[14]“中国不接受任何基于该仲裁裁决的主张和行动。”[15]

  他还当着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的面说:

  中国“不会接受任何以航行自由为借口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行为”。[16]

  针对西方反华势力对“台独”和香港分裂势力的支持,他义正词严地指出:

  “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17]“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18]

  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

  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19]

  他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在阐述这一观点时指出: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20]

  新中国反封锁反制裁反干涉的斗争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是从不惹事也从不怕事的,是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从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的,是从不妄自尊大也从不卑躬屈膝的。对于西方某些不自量力的政客,很有必要提醒他们抽时间看一看新中国的历史,这或许会使他们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中国人民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中华民族已经迈上复兴大道,这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5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9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2页。

  [6]《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88页。

  [7]《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86页。

  [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6页。

  [9]《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9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14]《共同开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 为中欧关系全面推进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5]《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人民日报》2016年7月13日。

  [16]《习近平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人民日报》2016年4月2日。

  [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0页。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785页。

  [19]《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

  [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8页。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原刊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6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