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辛亥革命与民族复兴(2)
辛亥革命网 2021-11-05 16:04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查看:
四、辛亥前后历史人物研究
人物研究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蔡锷等政治精英人物作为历来研究热点仍然得到广泛讨论。贾小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破坏、革命与立宪——再论梁启超的革命思想(1899—1903)》系统叙述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的革命思想及其与革命派革命的差异。邓华莹(浙江大学历史系)《文本改写与言说真意:辛亥康有为虚君共和论的来龙去脉》指出辛亥革命之后康有为虚君共和的论断并非深思熟虑的政制设计,相当程度上只是被动因应政局变化的表达技巧和舆论策略。马忠文《台北近史所藏辛亥前后梁启超函札考释》对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梁启超亲笔书信进行考释,有助于丰富对康梁政治活动认识。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论孙中山的世界眼光》论述了孙中山在政治、外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具有世界眼光的丰富内涵和超越前人与同时代人的特点。廖大伟(上海大学文学院)《孙中山对中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思考与选择》提出尽管孙中山一生从未用“现代化”一词,但却有着与之相符的言与行事实存在,因此用现代化坐标研究孙中山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安东强(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依据新史料重新梳理和考证孙中山首次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重在揭示五权学说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脉络与历史内涵。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视野人”与辛亥革命——以容闳、伍廷芳与唐绍仪为分析对象》运用“双视野人”概念,选取容闳、伍廷芳及唐绍仪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他们走向革命、赞成共和的心路历程及各自特点。曾业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蔡锷因何而过早逝世在日本?》聚焦于蔡锷逝世原因问题,经过详实考证,驳斥蔡锷为日人谋害与因花柳病致死两种不实传言。袁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宋教仁与“调和南北”》通过对宋教仁从武昌起义后到国民党成立及以后的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宋教仁对调和南北的态度转变。
也有部分学者从区域史角度出发,探讨政权鼎革之际各地军政要员及不同群体的反应与抉择。张华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革命与建设:辛亥革命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与民初陕西社会发展》重点论述陕西首任都督张凤翙在革命后建设陕西过程中的主要贡献。李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辛壬之际赵尔巽的出处抉择》结合辛亥鼎革之际东北边疆的内外局势及各方斗争,揭示奉天都督赵尔巽应对变局的心路历程。刘大胜(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钱基博政治参与意识的燃起与破灭——以江西司法改革、无锡辛亥革命为中心的考察》论述钱基博在革命时代政治参与意识和心路历程。戴鞍钢(复旦大学历史系)《虞洽卿与辛亥革命在江南》重点阐述上海工商界名流虞洽卿为上海和江南辛亥革命成功所做重大贡献。高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二次革命后的谭延闿与“阻郭入湘”事件研究》利用1913年谭延闿与熊希龄二人往来电报,深入研究二次革命后包括谭延闿在内的各方关于“阻郭入湘”的谋划与博弈。茅海建(澳门大学)《直隶总督陈夔龙宣统元年(1909)“炭敬”册》通过对《云贵同乡京官录》的“炭敬”册进行考察,以此个案反映出清末十年外官的别敬、节敬成为京官重要生活来源,而这一庞大开支大都依靠民间搜刮,自然加剧民意不满。
除上述角度外,李金强(香港浸会大学)《妇女与辛亥革命——以石美玉(1873-1954)为例》从辛亥前后女权运动角度,以近代中国著名女医师石美玉为例,阐释辛亥革命时期妇女之觉醒及参与革命之贡献。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华侨与辛亥革命关系研究的覃思——以民元伊始黄三德“讨债”为例》以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为背景,对华侨黄三德与孙中山关于“义·利”公案引发恩怨作一剖析。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财政经济
在此次会议上,部分学者围绕辛亥前后借款、货币变革、企业改制及商会活动等问题展开讨论。从宏观层面讨论辛亥鼎革之际财政问题主要有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革命财政中的地方主义-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问题再讨论》结合学界现有研究,探讨革命财政地方主义的表现形态。钟钦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南京临时政府货币本位变革的制度导向与实践困局》主要探讨南京临时政府对本位币制变革的尝试。
除此之外,黄婧(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中华民国南京军用钞票发行研究》聚焦于临时政府成立后南京军钞的发行情况,揭示出南京临时政府在特殊历史时期面临经济困局。王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预算过程中的政治:民国首次国家预算案编订研究》梳理各省预算案编送中所呈现央地财政关系,并由此反映预算过程中的政治发展脉络。陈争平(清华大学历史系)《盛宣怀“非常之变”与汉冶萍巨变》探讨汉冶萍巨变与盛宣怀“非常之变”的因果联系,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坎坷,官僚资本的强势及其伴生的企业作风恶化是一个重要内因。左世元(湖北理工学院)《叶景葵与民初汉冶萍公司的改制风波》则将叶景葵个人境遇浮沉与汉冶萍公司国有化改制问题联系在一起,探析汉冶萍公司官商合办失败的原因。崔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自救与纷争:辛亥革命时期杭州绅商两界的筹办团防》重点研究杭州绅商两界筹办“民团”和“商团”的经历以及期间双方的纷争,揭示辛亥革命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在社会大变动来临时反应方式及社会动员方式的差异。孙毓斐(复旦大学历史系)《孙中山与桂系关系之研究——以第一次护法运动的财权博弈为中心》通过梳理桂系与孙中山在财政方面互动、博弈的史实,总结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深层经济原因。张荣杰(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辛亥鼎革之际的邮政中立》对辛亥鼎革之际的“邮政中立”进行探讨,剖析辛亥鼎革之际,各方势力为掌控邮政所产生矛盾与纷争。
六、辛亥前后的中外关系
辛亥革命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不仅深刻改变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在整个民主革命史上也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一时期中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联系日益紧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走向一方面是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博弈的结果,同时也受列强对华外交政策深刻影响。除此之外,大量外国来华医师、传教士、革命者或以旁观者、或以亲历者身份与辛亥革命产生联系。本次会议除沿袭过往,继续加强对辛亥前后政府层面外交关系研究,还注重将眼光下移,分析来华外人群体对辛亥革命的参与和认识,力图从他者视角对辛亥革命意义进行全面评价。
付海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布教中国:1908 年日本在华领事馆“本邦布教者及布教状态”调查研究》聚焦日本外务省调查在华布教者问题,从日本在华传教效果、民教冲突以及布教权争夺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霍耀林(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辛亥革命后日本对华“民间外交”的展开》分析和考察辛亥革命后日本“民间外交”展开的历史进程,从中窥探民初日本右翼势力参与外交的历史面相。李育民(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以外人来华外文著作为主要史料,对辛亥前后外人来华对革命认识展开探析。朱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从抵制美货看辛亥革命前民众运动发展新趋向》从民众运动发展新趋向对抵制美货运动重新加以探讨,揭示这一时期民众运动特点及不足。袁哲(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再探辛亥鼎革孙中山赴欧借款——以海外史料为中心的考察》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英国、法国外交档案,从细节层面梳理武昌起义后英法拒绝孙中山借款请求的过程。许龙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辛亥革命所致外国人损失赔偿问题初探(1911-1915)》以日本亚洲公文书馆所藏日本外交文书为主要资料,从革命中受损最严重的日本角度分析其行动背后的政策应对。王刚(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日本参谋本部与辛亥革命——以〈宇都宫太郎日记〉为线索》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宇都宫太郎炮制《对支那私见》为切入点,分析“私见”的性质及危害,同时展现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对华二元外交的特征。叶磊(中山大学历史系)《大仓组与洪宪帝制时期日本的倒袁动员》阐释日本在洪宪帝制时期日商势力在日本倒袁政策整体布局中所扮演角色。石晓宁(加拿大约克大学)《加拿大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时期的活动考》结合加拿大、日本、中国方面的报刊及档案资料,对中华革命党时期加拿大国民党活动及后期取缔事件进行详细研究。左松涛(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民初革命党人在上海进行国际宣传史事真相》对与民初革命党人关联密切的《共和西报》与《民国西报》创刊与发行各种问题进行考证,厘清过去学界对革命党人宣传策略中一些含混不清的认识。吴义雄(中山大学历史系)《他者的辛亥:美国人荷马李的反清活动与地缘战略》利用英美两国材料,注重分析兼具反清革命者和地缘战略家双重身份的美国人荷马李的心路历程。裴京汉(韩国新罗大学)《东亚史上的辛亥革命——从韩人志士金秉万在河南的活动来看辛亥革命的国际性》详细追踪辛亥前后韩人志士金秉万流亡中国,与革命派人士进行交流等行迹,以此来阐明辛亥革命对韩国独立运动史的重大影响。
七、辛亥革命与社会发展演变
本次会议共有五篇文章讨论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发展演变情况。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带来各种社会势力分化重组,社会风气和观念也随之产生变化,从革命转向建设需要和谐社会秩序。但秩序重建并非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一段较长阵痛期。
严昌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武汉社会》重在讨论辛亥革命后武汉十年间的社会发展状况,从较长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背景。指出辛亥革命后湖北并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相反,革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给武汉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新式教育给广大群众的思想带来了洗礼,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社会基础。涂文学(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武昌起义后汉口重建中的国家与社会》聚焦于武汉首义后城市重建问题,汉口重建是在国家和政府主导下全体市民尤其是商界广泛参与下进行的,突出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汉口市民社会与国家分享政治权利主要是城市自治权利的政治诉求和现代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觉醒。谯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辛亥革命与四川袍哥江湖社会的形成》主要探究民国时期四川袍哥江湖社会的形成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侧重于革命前后四川政局巨变对袍哥命运的影响。出于寻找革命力量的需要,革命党人联合秘密会党参与到辛亥革命当中来,袍哥的身份经此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下层的秘密团体变为社会中坚,但袍哥进入革命队伍并非成为革命力量,而是转而为匪,使四川社会秩序全面失控,这正是辛亥革命所未能预料的结果。莫世祥(香港树仁大学)《中山革命在香港的社会基础演进》探讨孙中山在香港推进内地革命的社会基础问题,从港商、知识分子、基层工人和学生入手展开分析,梳理中山革命在香港社会基础演进脉络。赵立彬(中山大学历史系)《翠亨孙中山故居未刊档案所见辛亥革命社会面向》重点展示宫崎家藏民国人物书信和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中文档案,特别是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中文档案,并举例了其中几项事例,如请孙中山当皇帝等言论所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与社会面向。
八、会议小结
此次会议受疫情影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与会学者仍然表现出极大热情。从参会人员年龄结构上看,部分硕博青年学者积极投稿,在拥有优良学术传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中开始崭露头角。许多学者已在此领域深耕多年,仍然笔耕不辍,提出新的学术见解,致力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群体不断扩充,为未来此领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更多学者开始从长时段、大视野角度来审视辛亥年间深刻社会变革,更加理性和客观评价相关历史人物是非功过,并开始思考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中的坐标意义。除已有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外,全球史和心灵史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也被引入辛亥革命研究领域,过往研究中学科畛域逐渐被打破,也扩充辛亥革命发展空间,引发人们对未来无限遐想。